医药经销商称抗癌药价格还不如雪糕
国家实施的集采政策,让抗癌药物的价格大幅度降低,其中部分药物的价格下降幅度令人震惊,以至于出现了“一粒抗癌药价格不如一支普通雪糕”的现象。下面,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降价原因、行业影响以及相关的争议与反思。
一、价格对比与典型案例
让我们先通过具体的药品价格变化来感受这一政策的影响力。
1. 仑伐替尼胶囊(这是一种肝癌一线靶向药物),集采前的价格约为每粒108元。集采后,其价格最低降至3-18元/粒,降幅超过了97%。对比之下,一支普通的雪糕,如钟薛高,单价约为18元,这意味着某些抗癌药物的单粒价格已经低于一支普通雪糕了。
2. 盐酸帕洛诺司琼注射液(主要用于防止化疗呕吐),集采前的价格是每支25.6元。集采后,其价格最低降至2.39元/支,降幅也超过了90%。
二、降价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价格下降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集采政策的推动:国家通过“以量换价”的模式,压缩了药品的中间环节,直接降低了药品的流通成本。第七批集采平均降价48%,60种药品的年省费用高达185亿元。药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也会主动降低价格。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原研药的价格低于仿制药的情况。
2. 成本结构的优化: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研发成本会逐渐摊薄。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也降低了药品的制造成本。专利到期后,仿制药的竞争也会进一步压低药品的价格。
三、行业影响与转型压力
抗癌药物价格的降低,对整个医药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经销商的困境:随着药品价格的降低,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几乎消失。“厂家直供医院”的模式也给经销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部分区域代理商的业务直接停摆。他们正在寻求转型,如与医疗机构开展科研合作,推动医学成果转化等。
2. 药企的策略调整:对于中标的企业来说,虽然短期内可以通过稳定销量维持运转,但长期来看,仍需通过创新药物的研发来突破利润瓶颈。而对于未中标的企业,则面临着市场份额流失的风险,这倒逼它们加速转型或退出市场。
四、争议与反思
虽然药品价格的降低显著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但有人担忧极端低价可能会影响药品的质量可持续性。在追求价格降低的如何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是集采政策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在价格与创新激励之间找到平衡点,也是政策完善的重要方向。
国家实施的集采政策在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负担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应关注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不断完善政策,确保药品的质量和安全,平衡各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