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市民抗议为安倍举行国葬
一、抗议的核心原因
关于财政支出的争议,日本计划使用约2.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35万元)来举办安倍国葬,这一决定引发了民众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在疫情肆虐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这样的财政支出被民众认为是对纳税人资金的浪费。甚至有部分媒体报道称实际费用可能高达1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300万元),这样的巨额费用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质疑和不满。
关于合法性及程序问题,市民团体和在野党对国葬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国葬的决策缺乏法律依据,且内阁在未经过国会充分讨论的情况下做出了决定,这违反了宪法精神。“强制致哀”的规定也被认为侵犯了宪法保障的民众思想自由。这些问题不仅仅是财政问题,更是对日本决策过程合法性的质疑。
安倍的政治遗产也是引发抗议的重要原因之一。安倍生前与一些宗教团体的关联、修宪主张以及森友学园丑闻等争议事件,让许多人对他的评价产生了质疑。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民众对国葬的反对情绪。
二、抗议的形式与规模
自安倍国葬的决定宣布以来,抗议活动不断升级。首先是持续的集会和示威。从最初的几十人冒雨在首相官邸前抗议,到数千人在国会前的集会,再到台风中的东京街头抗议,抗议者数量不断增多。特别是在临近国葬日时,仍有数百人持续示威,显示出民众对此事的强烈不满。还发生了极端抗议事件,如一名70多岁的男子在首相官邸附近自焚,现场发现反对国葬的纸条,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此事的关注。
三、民意调查与政治影响
根据多次民意调查的数据显示,大部分日本民众反对为安倍举行国葬。例如,《每日新闻》的民调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反对;共同社的民调中,反对比例更是升至60.8%,并且后续民调持续显示超过60%的反对声音。这一强烈的反对声浪对执政党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压力,导致岸田内阁的支持率跌至历史新低。舆论普遍认为,跌破30%的支持率是对政权的严重威胁。
四、应对与后续发展
尽管反对声浪高涨,日本仍决定举行国葬。据称,为了保障国葬的安全,投入了超过2万人的安保力量。岸田文雄表示,国葬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安倍的外交遗产”,但实际上出席的外国政要并未达到预期数量。舆论普遍认为,此次国葬在“吊唁外交”方面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此次安倍国葬事件反映了日本民众对财政决策透明度、程序合法性以及政治人物历史评价的质疑。持续的街头运动与极端行为凸显了社会裂痕,而强行推进国葬的决定进一步削弱了公众对执政党的信任。这一切都为日本政治的未来走向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