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学家发现影响胰腺癌进展新机制
近日,科技日报的一篇报道聚焦于哈尔滨医科大学的研究进展。该报道中,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主任孙备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癌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在多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鼎力支持下,他们深入了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在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已在国际期刊《尖端科学》在线发表。
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男性群体中,其发病率已攀升至第7位。由于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疾病的中晚期,这使得预后情况严峻,大部分患者术后的生存期仅为一年左右。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孙备团队的研究为癌的精准诊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孙备团队通过对临床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进行深入研究,对比长生存期(大于5年)和短生存期(小于6个月)患者的转录组学特征,发现了489种差异表达的lnc-RNA。其中,编号为lnc-FSD2-31∶1的基因在长生存期患者肿瘤组织内的表达显著增高。进一步的分析和实验显示,这一基因在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刹车”的作用。
研究团队还结合细胞内相关信号通路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从复杂的癌组织中提取出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s),并在与肿瘤细胞的共同培养实验中观察到,肿瘤细胞内lnc-FSD2-31∶1的高表达能有效遏制CAFs的激活。他们还发现抑制携带lnc-FSD2-31∶1的外泌体可促进CAFs的激活。这一发现揭示了肿瘤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的lnc-FSD2-31∶1在调节CAFs活性、进而调控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更令人振奋的是,研究团队还发现了微小核糖核酸4736作为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它在细胞自噬基因ATG7的作用下,通过抑制CAFs自噬并促进其激活,对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发现为癌的诊疗提供了新的药物作用靶点。
孙备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为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能进一步揭示癌的发病机理,为癌的精准诊治提供更为丰富、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