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不想吃饭?小儿厌食饮食疗法
揭开厌食的神秘面纱小儿厌食症
厌食,这一病症在小儿群体中尤为常见,它并非简单的“不想吃饭”,而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或厌恶进食的一种病证。类似于西医学中的“神经性厌食”、“厌食症”,这一问题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影响孩子正餐食欲、食量减少,甚至导致择食习惯的病症。它与孩子的饮食习惯不良密切相关,不仅影响孩子的食欲,还会造成微元素与锌的缺乏。长期下来,可能引发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可能形成心理障碍性疾病。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儿厌食呢?
饮食喂养不当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如过多摄入肉食、蛋类等,都可能对孩子的脾胃造成伤害。孩子的脾胃虚弱,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因素,都可能导致脾胃功能减弱。情绪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小儿受惊吓、家长要求过严或娇惯等,都可能引发厌食。
哪些情况下小儿更容易发生厌食呢?在城市中,零食过多、长辈溺爱、缺乏运动等,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厌食症状。特别是在夏季,苦夏的影响可能导致脾胃虚弱加重。1-6岁的儿童更为多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脾胃发育尚不健全。
对于小儿厌食症的治疗,除了调整饮食习惯、增加运动等方法外,还有一些验方可供参考。例如,全蝎与鸡内金研磨后的细末、皂角的细末、运脾汤的各种药材,以及高良姜、青皮等多种药材研磨后的香袋,都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尝试。如用山药、芡实、苡米等熬制的粥品,可以调节微生态失衡,对胃纳不佳、食后腹胀等症状有较好效果。具体方法是将山药、芡实、苡米与小米或大米共熬成粥,温服。还有淮山内金粥和淮山粟米糊等,都是对肠胃病治疗效果较好的食品。
小儿厌食症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饮食习惯,及时调整,预防厌食症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厌食症状的孩子,应该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整、运动增加和必要的药物治疗,相信孩子们都能重拾对美食的热爱,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