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大学会知道吗,大学分班是按高考成绩
令人震惊!高考分数竟曾保密
(77、78级大学生毕业40周年纪念之9)
本文作者:刘海峰,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参加高考后,分数要让考生本人知晓,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难以置信的是,历史上竟然存在过参加高考却不让所有考生知道分数的情况。这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实。
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并不知道,甚至在“文革”前的高考,以及恢复高考的1977年,高考分数在制度上是不公开给考生本人的。至今,许多“文革”前的大学生仍不知道自己当年高考的具体分数。不久前,还有一位1977年的高考参与者向我询问如何查找自己的高考分数,这是他长达45年来的一个未解之谜。
你是否好奇,为何历史上有这样的规定?这真的不可思议吗?历史事实确实如此。
在“文革”前,高考分数被视为保密信息,不仅不告诉考生本人,也不告诉考生所在的中学。从1952年建立高考制度起,这一规定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被严格遵守。也存在一些疏漏。例如,1957年,华东地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曾指出,有些学校对新生入学考试成绩的保密不够重视,甚至向党、团员或学生干部透露成绩,引发了不良后果。为此,他们强调,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的学科考试成绩应绝对保密,不能向任何新生本人透露。
在1952至1965年实行高考的期间,绝大多数考生并不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如果你去询问这个时间段内参加过高考的人,他们很可能并不知道自己当年的具体分数。只有个别杰出校友在后来的某个时刻,通过某些途径,才得知自己当年的高考成绩。
这种不公布高考分数的做法,特别明显地受到了政治的制约。在“文革”前的高校招生考试中,政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1953年后开始,对考生的政治审查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在1957至1961年间,政审更加严格。这不仅是由教育部门负责,还涉及多个部门。因为即使一个考生学习很优秀,如果家庭政治历史有问题,或者仅仅因为家庭出身的原因,也可能无法被录取。在这种情况下,考生被告知高考分数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困扰和冲突。选择不公开高考分数成为了一种策略。在历史的浪潮中,“文革”前的学生政审材料制度如同时代的印记,深刻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的教育选拔模式。对于那时的考生来说,政治审查是他们通往大学之路的一道重要关卡。
回望那个时期,高校的招生录取标准如同四重奏,每一重都承载着不同的期望与责任。考生被分为可录取绝密专业、可录取机密专业、可录取一般专业以及不宜录取等四类,这一划分彰显了政治审查在招生中的重要性。虽然1962年实施了严格的政审政策,并辅以高考成绩作为参考,但政治审查仍是决定录取与否的关键因素。当年的高考录取标准明确要求对新生的政治、学业、健康条件进行审查,择优录取。其中,择优的标准不仅仅局限于分数,更重视考生的政治表现。即便是在高考分数保密的情况下,录取工作也并未完全按照分数高低顺序进行。那些高分落榜的考生,多数是因为政治条件不过关。
随着历史的脚步来到“文革”后期,决策层开始逐步推动高考制度的改革。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便是从不对外公布高考成绩到逐步公开。这一转变背后,是决策层对于招生公平性的不懈追求。在恢复高考的初期,仍然延续了“文革”前的不公布成绩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制度逐渐受到质疑。决策者开始意识到,公开高考分数不仅有助于增强招生的透明度,更能堵住可能存在的不正之风。这一变革是堵后门的最好办法。
当年教育部长刘西尧在面对决策层的指示时,曾经历过巨大的思想震动。在决策层的推动下,高考分数的公开成为大势所趋。决策者明确指出,政审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现,而非繁琐的手续和程序。这一简洁明了的指导原则,使得招生工作更加明朗化,也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对于考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福音。因为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实力去争取每一个可能被录取的机会,而非受到不必要的束缚与困扰。这种变化不仅是高考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更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它预示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时代正在到来。在两天后的高校招生工作座谈会上,刘西尧部长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消极态度,全面传达了重要指示。随着形势的迅速转变,招生工作会议制定出恢复高考的具体方案,并顺利结束。这次的经验教训让所有人铭记在心。
时光回到一九七八年三月八日,刘西尧部长得到新的指令后,行动雷厉风行。第二天的全国电话会议上,他果断声明:“今天根据邓副主席的指示召开此会议。”紧接着,他着重讨论了紧急扩招七七级大学生的问题,同时宣布:“未来的考试将充分发扬民主,下一届考生的成绩将公开公布,这是杜绝‘走后门’的最佳途径。”
公开高考分数的决定并非一帆风顺。在1978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上,这一决策遭到了质疑。有人认为:“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职责范围,若怀疑我们有舞弊行为,可以直接查办。为何教育部门要怀疑自身?若公布分数,可能会给孩子们带来压力,甚至导致不幸。”尽管如此,由于这是上级的指示,个别的不同意见并未改变大局。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为了发扬民主,杜绝不正之风如‘走后门’和徇私舞弊,我们将公布所有考生的各科考试成绩。县(区)招生单位将通知考试所在单位,再由其转告考生本人。”这一决策与过去的招生考试文件有着显著的不同。从此,每位考生都有权知道自己的高考分数,大大减少了录取过程中的暗箱操作。
“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从78级开始的大学生都知道了自己的高考分数。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招生考试的生态,更是对社会公平的有力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升,高校招生考试逐渐从政治回归教育本身。这一转变的背后,体现了领导人的民主意识和平民情怀。他们体恤普通考生,厌恶“走后门”的不正之风,力主为国选才。今天,我们更加明白,这些领导人是不愧让人民真心敬佩和怀念的伟人。
高考招生的历史脉络教育改革的时代印记
在中国高考招生的历史轨迹时,我们不得不提及一系列重要的文献和通知。这些文件不仅记录了当时的教育政策,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需求。
让我们回到一九六二年的那个春天。教育部发布了一份关于高等学校招生的通知,这一消息如春雨般滋润了万千学子的心田。这份通知,如同一颗种子,播撒在教育的沃土之上,预示着新的教育时代的来临。这份文献,杨学为在《高考文献(上)》中有详细的记载。
当我们翻开杨学为的《高考文献》时,会惊奇地发现,每一页都如同历史的见证者,记录着高考的点点滴滴。其中,某一页提到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关于高校招生的相关内容,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紧张氛围和期待之情。
再往后翻阅,我们看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年谱》中的相关记载。这本书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其中的275-276页,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问题的重要性。
《一九七八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讨论中提出的一些问题》一文,也为我们揭示了高考招生的历史背景和问题。杨学为在《高考文献》(下)中详细记录了这次会议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次会议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中国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旨在回顾和高考招生的历史沿革和改革进程。希望通过这些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能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也希望这些历史记忆能够激发我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让我们共同期待教育领域的未来发展,期待更多的学子能够通过高考实现自己的梦想。流产网将继续为大家提供有关教育的资讯和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关注教育领域的发展。
生活常识
- 高考成绩大学会知道吗,大学分班是按高考成绩
- 女生说接受钢丝球是什么意思
- 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字改革以应对现代社会的需求
- 美国最恐怖的一张图,看懂了之后让人不敢独自
- 寄粽子寄什么快递好 粽子是每年端午节比较受欢迎的一
- 大祠堂里的故事:值得一看的电视剧吗
- 车厘子表面是咖啡色能吃吗 车厘子吃起来很不错,营养
- 王孟韦柳是什么意思
- 涂一次要用多少泵 一泵粉底液是多少毫升
- 歌词背后的故事与情感
- 2025年女宝宝取名字大全免费,男女宝宝起名大全2025
- 化妆的顺序正确涂抹方法
- 车被拖走了要交1000元合理吗 当乱停放车辆违规后,是
- 咸粽子米里放什么佐料 咸粽子米怎么调制才好吃
- 2017威宁县高考成绩(威宁县2017年总人口)
- 网上申请临时身份证没有户口本怎么办 网上申请临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