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山楂树之恋》有什么感受?
冯小刚对大师的评判引起了热议,特别是当涉及到张艺谋时。对于张艺谋是否有资格因冯小刚的话而不悦,答案或许在公众心中早已明确。张艺谋自从转向商业片制作后,他的艺术作品似乎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和内涵。
他的电影《英雄》、《十面埋伏》和《黄金甲》虽然场面宏大、画面华丽,但主题空洞,让人难以捉摸其深层含义。尽管《千里走单骑》是个例外,但整体表现也不过是平平无奇。显然,近十年来张艺谋电影的最大短板,就是未能找到一位具有原创能力的好编剧。从《黄金甲》对《雷雨》的模仿,到《三枪》对科恩兄弟的借鉴,虽然有所进步,但仍然缺乏原创性。
当张艺谋选择改编畅销小说《山楂树之恋》时,人们的期待再次被点燃。一方面,小说的读者群为电影提供了潜在的票房保障;另一方面,小说中的好故事也为电影制作省去了许多麻烦。尽管张艺谋挑选了一个好题材,但他仍然犯了文学小说改编电影的通病。面对丰富繁杂的原素材,他无法做到精准取舍和浓缩,导致电影剧情跳跃,让人难以理解。
与之前的作品相比,《山楂树之恋》原著所描绘的故事相对平淡,更注重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张艺谋似乎更侧重于表现他们那一代人对“纯爱”的回味,而非戏剧性的冲突。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更期待看到的是故事情节的流畅发展。小说中静秋和老三的感情培养有一个漫长的心理过程,但在电影中几乎从第一次见面开始就表现出浓烈的情感,之前的波折也只是通过简单的字幕一笔带过。
这样的处理方式让人费解。故事的流畅性对于一部故事片来说至关重要,张艺谋的这种处理方式似乎并不尊重观众的观影体验。是期望观众在导演剪辑版中再寻找满足感吗?这样的做法似乎并不明智。电影作为艺术的载体,应该尊重原著的精神内涵,同时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受原著粉丝喜爱,又能吸引更多观众的电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