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太平公主两度出家的背后故事
提及太平公主,无人不知,她是唐朝显赫一时的公主。她的名字虽称为“太平”,却并非封号,而是道号。她曾两度出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让我们一同。
魏晋以来,道教盛行。到了唐朝,更是达到鼎盛。唐朝皇室将自己与道教的始祖李聃相联系,以此彰显自身地位。唐朝皇室对道教推崇备至。
在道教的教义中,家中后辈进入道观出家,能为逝去的亲人带来福气。武则天作为皇后,曾出家为尼,因此她想让自己的孩子为母亲尽孝道。据传,当时太平公主年仅七岁,虽受母亲宠爱,却需代替母亲承受出家的清冷孤寂。虽然她并未真正在道观修行,但每次活动都会出席,为母亲祈福。她获得了“太平”的道号,成为众人所知的太平公主。
当太平公主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吐蕃国向唐朝求亲。因为太平公主深受皇帝宠爱,且聪慧过人,吐蕃有意迎娶她为王妃。唐朝面临着边境的威胁,吐蕃国强马壮,如果断然拒绝,可能会引发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宗和武则天舍不得将太平公主远嫁,于是想起了她出家的往事。他们迅速修建了太平观,让太平公主正式受戒出家,以此婉拒吐蕃的求亲。这次出家,更是为了国家的安宁和公主自身的避亲之计。
太平公主两度出家的背后,既包含了道教的文化背景,也反映了唐朝皇室的政治考量。她用自己的方式为母亲尽孝,为国家安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的故事,成为历史上一段动人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