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不可战胜的吗
孤独,作为人类的自然属性,犹如动物群居与独居之间的差异性表现。我们可以从猫科与犬科动物的行为中窥见一二。流浪的猫,独自生活,怡然自得,而流浪的狗,却常常惊恐不安,寻找同伴或新主人的怀抱以寻求安慰。
文化常常将这种因孤独感而产生的依附行为称为忠诚,而独立如猫科动物则可能被贴上自私、狡猾或自我中心的标签。我们和所有灵长类动物一样,天生就是群居生物。猴子们因为害怕被族群驱逐而甘愿忍受屈辱,猴王离群时便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即便食物丰富,也无法独自生存。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指出,人们追求的各种事物,如读书、娱乐、爱情、婚姻等,往往都是为了逃避孤独。孤独引发人的两种基本心理需求:归属感和存在焦虑。我们不断寻找家、团队、信仰、社会身份等,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找到归属。
婚姻也常受归属感的驱使,即使知道对方并不适合自己,但孤独恐惧使人选择屈服在不愉快的关系里。存在的焦虑是与生俱来的,正如我们对危险的恐惧一样,无法被理性完全解释。只要活着,孤独引发的焦虑、彷徨、不可知和慌乱就无处不在。
尽管人们努力逃避孤独,但孤独感却像影子一样,始终陪伴着我们。它就像灵魂的影子,在光亮的地方,影子越深。我们的文化如果积极认同人的害怕孤独属性,那么孤独感就可以像饥渴和性欲一样自然表露并得到满足。因为,我们知道饥、渴、性欲正是人类快乐的来源,同样地,认同孤独感也能给人带来人际社会的愉悦和满足。
精神分析鼓励人实现个性独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孤独感。个性独立并不意味着改变了害怕孤独的本性,只是将归属感从家庭转移到了事业、社会、爱情等其他领域。社交恐惧的人可能是一种群居本性的自然表现,但文化不断强迫他们回到群体中,从而造成心理痛苦。如果社会高度认同独处的人,那么这群人往往是富有创造力和自我满足的。而那些患有孤独症、自闭症或抑郁症的人,他们似乎对孤独上瘾,只有在孤独中才感到安全和平静。
如果没有文化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热衷于孤独体验也许是人独特的精神享受。但文化往往不给人这样的权利。对于孤独感,我们无法战胜或压抑它。最好的办法是觉知它的存在,并愿意与之共存。真正能与孤独共存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修士高僧,他们远离尘世,清心寡欲,达到开悟的境界;另一种是像《孤岛余生》中的汤姆汉克斯那样的人,他们在被迫的孤独中逐渐接纳并适应。
不要逃避或挑战孤独,人所能做到的是平心静气地觉知并接纳它,接纳它与生命并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因为害怕孤独而违心地讨好某些文化、观念、团体、权利、金钱与关系,真正活出自我来。孤独是一种存在,我们应该学会与它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