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由来和风俗及传说故事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又被称为端阳节、龙舟节和重午节等。这一天,人们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将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融为一体。
一、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的历史悠久,其起源有多种说法。
1. 天象崇拜说:端午节源于上古时代祭龙的习俗。在仲夏端午这一天,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飞龙在天”的吉祥时刻,因此古人选择在这一天祭拜龙祖。
2. 纪念屈原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为了纪念他,将端午节作为重要的节日。
3. 其他传说:除了上述两种说法,还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二、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多彩习俗的节日。
1. 赛龙舟:这项活动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划船拯救屈原的传说,如今已成为一种纪念活动。
2. 吃粽子:粽子是用箬叶包裹糯米等食材制成的美食,南北风味各异。北方多甜粽,南方则偏爱咸粽。
3. 挂艾草与菖蒲:民谚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说法,这两种植物被认为有驱邪避瘟的功效。
4. 佩香囊: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等物品,有避邪驱瘟的寓意。
5. 饮雄黄酒:古人认为饮雄黄酒可以祛毒防病。
三、端午节的传说故事
端午节背后还有许多传说故事。
1. 屈原投江:屈原遭谗被贬,见楚国沦亡,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百姓为了捞救屈原,划船寻找并投下粽子,以防鱼虾食其尸体。
2. 伍子胥传说:吴国忠臣伍子胥被诬而死,化为涛神,人们为了纪念他,在端午节举行各种活动。
3. 曹娥救父:东汉孝女曹娥为了寻找父亲投江,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江面,被人们立庙纪念。
端午节的习俗丰富多样,各地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个传统节日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无论是赛龙舟、吃粽子还是挂艾草与菖蒲等习俗,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