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哪些病属于性病 避孕套未必安全
性病:了解真相,远离误解与危害
近期,两则关于性病的新闻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一家六口人在旅行后集体感染性病,以及演员白静因性病引发的家庭悲剧,都使得性病话题备受热议。那么,性病究竟是何方神圣?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认识并防范其危害呢?
性病,即性传播疾病,是我国公认的有8种之多。这些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但也有其他传播方式。比如,尖锐湿疣就有很大一部分患者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的。除此之外,性病还可能通过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染给家人。即使你没有乱性的经历,也不能掉以轻心。
关于性病,公众存在许多误区。并不是所有能通过性传播的疾病都是性病。性病并非只通过性传播,还可能通过间接接触、家庭内传播等途径感染。性病并不只是性乱者的专利,任何人都有可能感染。即使你注重个人卫生,也不能完全避免性病。性生活后的阴道灌洗、排尿、体外射精等做法都不能有效预防性病。
那么,性病究竟会带来哪些危害呢?性病可能导致男性不育。如果性病不及时、正规治疗,可能会引发前列腺炎、附睾炎等疾病,造成男子不育。性病也可能对家人造成影响。夫妻一方患性病,另一方被传染的机会非常大。性病还可能对后代造成影响,导致流产、早产、先天畸形等。性病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如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可能诱发癌症等。
要想在全社会遏制性病蔓延,需要大家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避免婚外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和传播性病的风险。正规医疗机构能为性病患者提供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保护患者隐私。一旦发现自己可能患有性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治疗,避免到非法行医机构或自行治疗。
了解这些关于性病的真相,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性病的危害!避孕套能否真正防性病?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将避孕套与安全套视为同一产品,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传统天然乳胶避孕套在预防艾滋病、乙肝等性传播疾病方面的效果正在受到研究的质疑。
中国性学会秘书长朱琪研究员明确指出,称之为“安全套”并不科学。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传统乳胶避孕套在预防怀孕方面效果显著,但在预防性病方面的失败率却远高于避孕。这意味着即使正确使用避孕套,感染艾滋病、乙肝等病毒的机率仍然较高。
传统乳胶避孕套的主要功能是阻隔,其工作原理在于形成一道屏障,防止病毒直接接触。其有效性究竟如何?能否做到百分之百阻隔所有病毒?这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部分国际著名医学期刊的研究结果令人震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告称,避孕套的预防艾滋病失败率为16.7%,而《英国社会科学医学杂志》报告的失败率更是高达31%。一个由美国卫生机构组成的科学小组研究了避孕套对多种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效果后,发现其并不能有效防止任何一种性病传播。这一结论为我们揭示了传统乳胶避孕套的局限性。
其原因主要有三点:艾滋病、乙肝等病毒的大小远小于精子,避孕套可能无法有效阻隔这些病毒。病毒可以通过多个途径侵入生殖器官黏膜或皮肤,而精子则只有进入输卵管这一条途径。艾滋病的感染不受时间限制,而怀孕则受到排卵时间的限制。这些因素决定了即使正确使用避孕套,感染病毒的风险仍然较高。
乳胶避孕套在硫化过程中可能生成致癌物质亚硝胺。尽管从避孕套释放的亚硝胺远低于致癌剂量,但如果使用频繁,仍可能有潜在风险。部分人群可能对乳胶蛋白过敏,使用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而且传统乳胶避孕套呈偏碱性,可能破坏女性阴道的酸碱平衡,增加妇科疾病的风险。
传统乳胶避孕套存在诸多缺陷,无法完全保障安全。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性病的预防与传播途径的科普宣传,选择更为有效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和伴侣的健康。推荐阅读:要了解性病吗?跟随专家一起认识性病的世界。性病不只是通过性行为传播吗?旅行居家时如何预防性病?还有那些传染性病的说法背后的真相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值得我们去探寻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