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瓶班输液潜在风险代谢紊乱与并发症风险警示
近日,湖北孝感一中“吊瓶班”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照片中,高三学生们在教室里输营养液,为了考前补充能量,一边输液一边复习。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营养补充剂和静脉滴注方式的热议。
在这股高考营养补充热潮中,氨基酸成为了焦点。很多人将氨基酸视为保健品的代名词,解放军309医院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氨基酸不过是蛋白质代谢中的普通产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摄入的肉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在胃肠道分解后就会变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利用。
左小霞还指出,氨基酸在临床上一般用于不能正常进食的患者。体外营养补充剂如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乳等,主要用于满足患者对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这三大基础营养素的需求。这些营养补充剂适用于那些无法经口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比如胃肠道疾病患者、术前营养不足或危重病人。
对于高考生来说,正常饮食完全能够满足他们日常学习和生长发育对于营养的需求。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常明表示,高考生的饮食应以健康合理为主,以调整临考状态,缓解脑部疲劳。他建议考生多吃鱼类,并摄入适量的肉类和蛋类,以满足身体对氨基酸等营养素的需求。
“吊瓶班”的现象引发了人们对静脉滴注方式的担忧。静脉滴注可能产生多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静脉炎、空气栓塞、肺水肿和发热反应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临床医生指出,静脉滴注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操作人员的资格、操作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安全。
左小霞也强调,静脉补充营养在临床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乳等静脉营养液是一种营养治疗手段,但如果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正常,通过肠内营养方式摄入这些营养素是更为推荐的方式。
面对高考生的营养补充问题,家长和考生应该保持理性。正常饮食完全能够满足身体对于营养的需求,不必过分依赖营养补充剂和静脉滴注方式。如果考生出现身体不适,应该及时咨询医生,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这场高考的战场上,健康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资本。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为身体注入营养物质,这些物质绕过了胃肠道的代谢过程,直接进入血液,虽然能够快速补充所需的营养,但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代谢并发症。这种直接的输入方式,会对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比例造成波动,从而对正常的生理代谢产生影响。想象一下,如果血液中的氨基酸突然大量涌现,而且这种情况持续下去,那么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就会受到干扰,导致整个代谢系统陷入混乱。
左小霞指出,长期依赖静脉滴注来补充营养,是临床上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对于健康人来说,长期使用这种方式可能会带来不小的风险。想象一下,大量的氨基酸需要通过肾脏和肝脏排出,这无疑会给这两个重要器官带来额外的负担。尤其是长期依赖肠外营养补充的人,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单纯依赖肠外营养补充,还可能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在临床实践中,有些长期无法进食的患者,依赖肠外营养来维持生命。但长时间如此,他们的胃肠道功能会逐渐退化。胃肠道的细菌可能会迁移到身体的其他部位,引发感染。如果功能不佳,静脉输入的葡萄糖可能导致血糖的大幅波动。对于肾功能不佳的人来说,这同样会加重肾脏的负担。长期输液还可能导致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引发高碳酸血症。
孕妇在面临胎儿体重不足的问题时,也常常会面临是否需要静脉滴注补充营养的困惑。在妇产医院,当胎儿体重低于五斤时,医生可能会建议通过静脉滴注来补充营养。左小霞表示,虽然这样的建议有时是必要的,但母亲应尽量通过正常进食为胎儿提供营养。如果母亲能够正常进食并摄入足够的营养,那么这种方式无疑是最佳选择。对于那些不能通过正常饮食满足胎儿营养需求的母亲来说,肠外营养补充也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但无论如何,都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确保母婴的安全与健康。本篇文章由新京报记者贺潇撰写,创意摄影由新京报记者王远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