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天气转凉 秋季养生滋补需远离八大误区
随着夏日的离去,我们迎来了凉爽的秋季,也迎来了养生的黄金时期。在追求养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避免陷入八个常见的误区。
我们要警惕无病乱补的现象。有些人为了增加营养而盲目服用补品,却忽略了过量摄入可能带来的危害。如鱼肝油过量可导致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则可能引发肥胖和心血管疾病。我们在选择补品时要谨慎,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养生需辨体质。中医讲究虚则补之,不是虚症的病人不宜随意服用补药。虚症包括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每种虚症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补益方法。体质偏寒者宜温补,偏热者则宜凉补。如果不辨寒热盲目投医用药,可能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补药并非越多越好。任何补药过量都有害无益。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能导致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则可能引发恶心、呕吐和腹泻。我们在服用补药时要适量,避免过量造成的伤害。
养生的方式不应仅限于肉类食物。虽然肉类是补品中的良剂,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对胃肠功能减弱的老年人来说可能会造成负担。而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同样含有丰富的营养,如多吃芹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消食顺气等。我们在养生过程中应兼顾动植物性食物的摄入。
养生不应忽视身体的排毒与清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摄入大量油腻食物,产生的毒素需及时排出。在进补的同时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
养生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有些人长期专服某一种补品或恒“补”不变是不科学的。因为人体各脏器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需要全面系统地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的需求也不同。我们在养生过程中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季节变化来调整补品和药膳的选择。
养生并非越贵越好。那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等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我们应注重实用和价格低廉的滋补原则,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来选择药膳。我们在追求养生的过程中要科学理性,避免陷入误区。让我们一起在秋季这个养生的黄金时期为身体打下坚实的基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