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心理分五个阶段来援助
直面死亡:从惊恐到重建的五大阶段
当死亡离自己如此之近,无人能够真正做到不去惊慌。这是一种身体的本能反应,恐慌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那些在地震中坚强生存的群众,正是接纳了恐惧的现实,告诉自己最坏的情况已经面对,我们仍然安全无恙。即使害怕死亡,我们也不会被其吓到。
在心理学领域,接纳并直面恐惧,往往比盲目自信更容易摆脱紧张和焦虑情绪。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往往更加坚强勇敢,正是因为他们直面了恐惧,释放了内心的压力。
接下来是积极的暗示与激发勇气阶段。在危难时刻,每个人都有软弱和勇敢的一面。接纳自己的软弱,并非意味着永远颓废,而是给心灵一种缓冲和压力释放。当我们面对现实和惨痛,人的勇气就有可能被激活。当我们窥探到事情的本质,不再盲目,也就不会再轻易被余震所吓倒。积极学会自救,让勇气充满心间,告诉自己危险很快就会过去,我们要用信心来迎接现状。
心理学认为,勇气、镇定、毅力每个人都有,那是在战胜软弱、无助、失望后被激发出来的力量。身处困境的人,往往因为被激发出的勇气,能够抵御各种现实困境,如粮水短缺、疾病伤痛等。
接下来是建构爱和归属感。灾难带来的房屋倒塌、财物损失、亲人亡故等,切断了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从而带来巨大的恐慌。幸免于难的人们,急需确认自己是否被世界所遗弃。他们需要爱的表达和归属感的确认。一个简单的拥抱、一个浅浅的抚摸,或是收到一条问候的短信,都能让他们感到温暖,忘却暂时的伤痛。
灾区互助重建控制感也是重要的一环。在小小的操场露天露宿的灾民们,在漆黑的夜晚可能会感到心慌不安。这时,心理志愿队的深入一线,为大家提供安抚和传递信心,讲授自救互救的科学方法,能够使他们逐渐重建控制感。通过互相安慰、聊天陪伴,大家的注意力会从一个转移到另一个个体上。帮助别人不仅可以分散紧张的注意力得到舒缓,更可以恢复自己的独立意识。在自然灾难面前,我们丧失了自我控制感,因此力所能及地互助重建控制信心尤为重要。
最后是国家主旋律的升华阶段。国家和社会的表现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强大的信心与力量。快速出击的空降部队、快速回复的省内高速以及不断的救护和供给供应等都传达了积极的信息。当国家领导人深入一线救灾的新闻接连传来时,这些不仅是一条条好消息的传递更是给灾区人民带来的力量与希望。当国家为灾民做出有效决策和行动时就是最好的心理援助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