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子产品不可粗放发展
暑期,孩子们手中的儿童电子产品成为了家庭中的一道风景。智能手表、学习机和平板电脑等儿童电子产品,因其社交、上网、拍摄和娱乐功能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不少家长也已经习惯了在假期中借助这些电子产品陪伴孩子的学习和娱乐时光。
儿童消费市场无疑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据统计,约八成家庭的儿童支出占比高达30%-50%,年均消费支出在1.7万至2.55万元之间。家长们愿意为孩子花钱,这也促使儿童电子产品及其相关行业蓬勃发展。
随着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电子产品教育智能硬件领域在国内的增长尤为显著。从2018年的214亿元到2021年的292亿元,预计将在2024年突破亿元。这一趋势吸引了众多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纷纷进军学习平板电脑、学习机、早教机和智能手表等领域,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市场的繁荣也伴随着一些问题的出现。一些消费者发现市场上的儿童电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存在诱导消费、虚假广告、收集用户信息以及传播低俗内容等问题。
以北京市丰台区宋女士为例,她为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购买的儿童平板电脑,在使用不到半年就出现了充电时发热、触屏反应迟钝等问题。广告中宣传的“课本点读”功能在实际使用中需要额外付费才能下载电子课本。
更令人担忧的是,儿童智能手表成为各类问题多发的“重灾区”。一些智能手表通过营造封闭生态抬高用户黏性,虽然配置低、溢价高,但出于担心孩子无法融入集体等原因,许多家长不得不购买。购买后,这些产品又变相诱导孩子获取家长授权进行消费,令家长们头疼不已。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款儿童智能手表的隐私安全问题。该产品的操作系统老旧,可以无需用户授权就开启定位、麦克风、摄像头等权限,甚至可以通过安装恶意程序远程控制,获取隐私信息,造成安全隐患。
面对这些乱象,多部门和地方出手规范相关行业发展。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启动了针对儿童智能设备的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强化对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设备的信息内容管理。一些消费者也呼吁制定更加科学、严格的生产服务标准和更为专业的监管措施,以确保儿童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作为家长,我们希望监管部门和从业者能共同确保儿童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让孩子在学习时更高效、出行更安全,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保证身心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