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缘何会打得家长离家出走?
前天,许女士带着自己15岁的儿子走进了都市心理咨询中心的大门。许女士向咨询师含泪倾诉,因为未能满足儿子购买手提电脑的要求,竟遭到儿子的暴力对待,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这个情境令人难以置信。曾经,家长打孩子到离家出走是常见的,但现在却出现了孩子打家长到家长想要离家出走的现象。世界的变化似乎颠倒过来。虽然表面上看这是孩子们的过错,但我们深入,会发现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家庭教育的深层次问题,需要从新型家庭暴力的根源去寻求答案。
在当下家庭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父母的宠爱,让孩子成为了家中的“小皇帝”和“掌上明珠”。过度的照顾和宠爱导致孩子懒惰、依赖性强。再加上超前的消费观念和享受至上的生活态度,有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文化知识教育,却忽视了品德教育。孩子们学习各种技能,如弹琴、舞蹈、书画、外语等,却忽略了学习如何做人。这种过分的溺爱让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和毛病。当他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哭闹、发脾气等方式来发泄情绪,甚至会对家人动手。随着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和诱惑的不断增加,孩子的欲望也随之增长。他们的个性变得任性,稍不如意就会发作,对父母动手动脚也就成为了可能。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对家长施暴的子女年龄大多在12至16岁之间。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情绪波动也较大。哪怕遇到一点点的批评与指责,他们可能会受不了,以极端的方式发泄怨气。当他们的经济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脾气暴躁的孩子可能会一时冲动动手打人。而由于家长通常舍不得对孩子进行打骂,孩子可能会误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从而变本加厉。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应试教育追求的是升学率。老师和学生都为了考试而忙碌,而对于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和教育常常缺乏重视。尊敬长辈、感恩父母的习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这导致孩子们把家长当成了满足自己愿望的“提款机”。只要家长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会对父母动手动脚。受到游戏、暴力电影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尚未学会对自己生命负责的孩子可能会选择以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为了解决新型家庭暴力的问题,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至关重要。在满足孩子基本物质需求的也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学会做人、做好人。学校除了教育孩子努力学习、努力成材外,还应该注重传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让孩子们从小就养成尊敬长辈的习惯,才能有效地解决新型家庭暴力的问题。这是一个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