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速减持美债
截至2025年3月,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已降至7590亿美元,这一数字创下了自2009年以来的新低。在2024年全年,中国累计减持了573亿美元的美债,其中在12月单月就抛售了96亿美元。这一系列动作背后,反映出了中国外汇储备结构的战略调整,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一、减持动因
中国长期以来依赖美元资产作为外汇储备,但近期美国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因素促使中国开始调整策略。美国通胀高企、债务规模膨胀(总规模超过36万亿美元)以及政治不确定性(如特朗普的激进政策风险)让中国意识到降低对美元依赖的必要性。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和科技战升级,使得美国将中国视为“首要威胁”,并多次威胁拒绝偿还债务。这些因素促使中国需要防范资产被冻结或制裁的风险。美国财政赤字的加剧和美债收益率的持续走低也让美债的内在风险不断加剧。
二、减持策略
中国在减持美债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策略。首先是渐进式抛售,避免引发市场剧烈波动。中国在2024年连续9个月减持美债,但单月最大抛售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中国转向多元化资产,增持黄金储备,并投资能源和新兴市场资产。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人民币跨境结算,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中国与其他主要债权国进行国际合作联动,形成全球性美债减持趋势,共同削弱美元霸权。
三、潜在影响
中国减持美债的决策不仅影响经济层面,还对整个国际金融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这一行动倒逼美国进行财政改革,因为海外投资者持有美债规模的减少迫使美国依赖美联储“扩表”接盘,这可能会加剧通胀压力和美元信用危机。这一行动有助于重构国际金融格局,加速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多元化,例如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扩容以及金砖国家间的货币合作。短期内快速抛售可能会引发美债价格下跌,但中国通过控制减持节奏来平衡资产安全与市场稳定。
中国减持美债是应对美元体系风险、优化资产配置的长期战略选择。这一决策不仅影响经济层面,更成为全球金融秩序重构的关键变量。中国的行动反映了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