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举行海洋事务磋商
中美两国在海洋事务上的磋商机制近年来逐渐深化,聚焦于地区安全、海洋权益以及双边关系中的敏感问题。这一进程展现出了一些显著的进展和双方立场的演变。
一、磋商机制与框架
自2021年以来,中美通过多轮战略对话建立了海洋事务磋商渠道,为双方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来处理海洋分歧。这一磋商机制已经逐步常态化,并且在2023年9月的华盛顿亚太事务磋商中,双方明确同意保持高层交往和各层级接触,包括推进海洋事务对话。议题的覆盖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南海局势、台海安全、专属经济区划分、渔业合作等,同时也涉及国际海洋法适用的分歧。
二、核心分歧与立场
在磋商中,中方多次重申其对于某些事项的关切,并将之视为红线。例如,中方要求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并停止对事联系。在南海问题上,中方主张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争议,并反对域外国家干预。美方则持续强化与其盟友的军事合作,并以航行自由为名在南海加大军事活动,这被中方视为加剧地区紧张。
三、动态(截至2025年3月)
在最近的动态中,双方在2024年5月举行了第二轮海洋事务磋商。中方敦促美方落实其不支持“”的承诺,并提议建立危机管控机制以避免海上意外冲突。根据2024年达成的共识,双方计划在新兴领域如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等方面开展合作,并继续推进海洋事务的磋商机制化。美方对华的技术限制政策可能会对合作进程产生影响。
四、地区影响
尽管中美海洋事务磋商尚未能完全消除双方的分歧,但这一机制为管控冲突提供了沟通渠道。例如,在最近的磋商后,双方同意通过对话处理渔业纠纷,减少在黄海等热点水域的摩擦。美方在印太战略框架下的军事部署仍被中方视为破坏地区稳定的主要因素。中美两国在海洋事务上的磋商机制虽然面临挑战,但仍然为双方处理分歧和寻求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随着全球海洋治理的需求日益凸显,中美两国在海洋事务上的合作与竞争也将持续受到关注。未来,双方需要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关切的基础上,通过对话与磋商,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