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主义享乐主义研讨材料
一、享乐主义的根源与本质
何为享乐主义?它是一种脱离现实条件的追求物质与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其表现为过度挥霍金钱、浪费资源以及无度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的本质在于将生理本能视为最高追求,忽视了社会责任与道德约束的重要性。这种思想的起源,可以从哲学中寻找答案。伊壁鸠鲁学派提倡追求简单的快乐,强调理性节制。边沁的享乐主义则认为快乐是唯一的内在价值,但这一观点因为忽视道德责任而受到质疑。
二、享乐主义在党员中的表现
在党员群体中,享乐主义的表现尤为明显。在物质层面,超标准接待、豪华宴请、旅游以及高消费娱乐等活动频繁出现,甚至出现了特权现象,如公车私用、违规发放福利等。而在精神层面,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奉行“及时行乐”的哲学,对工作消极懈怠,甚至追求低级趣味,沉迷于奢侈社交。
三、享乐主义的危害与成因
享乐主义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它不仅腐蚀党的战斗力,破坏党群关系,更是成为腐败的温床。与瑞金苏维埃时期的简陋办公相比,现在的奢靡现象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反差,也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与社会不公。那么,这种思想的成因是什么呢?主要是价值观的扭曲,将享乐视为“人之常情”而放松自律。制度的漏洞也使得公款滥用得以滋生,如“节点性”收礼问题。
四、应对之策与哲学争议
面对享乐主义的危害,我们必须采取整治措施。一方面,通过纪律约束,严查奢靡享乐行为,规范公务消费;另一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强化“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在哲学界也存在着关于享乐的争议。虽然有人认为快乐是驱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需要区分感官享乐与理性满足,但也有声音认为享乐可能诱发罪恶,需要通过规则来约束欲望。
五、警钟长鸣享乐主义的典型案例警示
某市直单位的领导张某,因沉迷于高档消费、接受“特殊服务”,最终未能抵住诱惑而走上违法之路。这一案例警示我们,“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走向享乐主义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