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愿意亲自试吃转基因食物
不加强分子技术研究,我国的杂交水稻事业或将面临国际水平的落后风险
随着岁末年初的钟声敲响,关于转基因的争论愈发激烈。从转基因水稻获得“绿卡”到传闻中的大规模种植,背后是公众对转基因食品长期存在的巨大忧虑。人们不禁要问,经过基因改造的作物,进入人类食物链后,是否潜藏着“无法预料”的风险?
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深深的忧虑。他强调,转基因水稻的推广必须慎重考虑,这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技术问题,更关乎生命、民族和生态的未来。
袁隆平院士指出,目前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正在全力攻关超级杂交稻的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而此前的目标已经陆续实现。要想进一步挖掘产量潜力,必须结合常规育种手段和分子育种技术,从生物分子技术方面寻找新的突破口。
袁院士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在水稻田下乘凉,身旁的水稻植株如高粱般挺拔,稻穗似扫把般丰满,谷粒像花生米般饱满。他认为,这个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先进的生物分子技术的支持。但如果我们不加强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我国的杂交水稻技术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落后国际水平。
对于公众对转基因水稻的担心,袁隆平表示理解。他强调,转基因水稻的试验不能因人们的担忧而停滞不前,但推广时必须特别慎重。尤其是抗虫性转基因水稻,由于存在潜在的人体健康风险,更应从昆虫等小动物做起试验,而不能轻易放开做人体试验。
袁院士表示,他愿意成为抗虫性转基因水稻的试验者之一。他深知,科学研究需要勇气与担当,更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证据。在追求科技进步的我们必须始终坚守对生命、对人类健康的尊重与保护。
转基因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需要在尊重科学、尊重生命、尊重公众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前提下进行。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力量,同时也为人类的健康与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