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公勺何时引领“新食尚”?
围桌合餐,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家人亲友围坐在一起,筷来箸往,其乐融融。这种亲近的用餐方式,也为病毒病菌提供了传播通道。商务部办公厅近日发布了《商场、超市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倡导餐饮服务单位为合餐顾客提供“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的服务。记者在探访中发现,这一倡议在实际推行中遇到了不少困难。
在朝阳区悠唐购物中心的多家餐厅中,记者发现商家大多没有主动提供公筷公勺。中午时分,走进餐厅,几乎看不到桌子上摆放着公筷公勺。至于“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的标准,更是难以见到。服务员表示,虽然顾客有需要就会提供公筷公勺,但餐厅并没有强制要求配备。
在国贸、中关村等商圈的餐厅中,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在颇受食客青睐的合餐型餐厅中,很少有餐桌上摆放着公筷公勺。即使有,也仅仅是零星几家餐厅能够做到。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商家不主动提供,顾客是否会因为情面而不开口要求?
记者在西贝莜面村餐厅看到,有些工作人员会主动为每位顾客提供公筷公勺,上菜前还会为每道菜配备公用菜夹。当问及是否习惯使用公筷公勺时,顾客秦先生表示,在与客户吃饭时,他会因为情面而不好意思开口要求。类似的想法用公筷“显生分”、用公筷“事儿多”成了“公筷”推行路上的绊脚石。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秦先生认为,如果餐厅能作为第三方主动引导顾客使用公筷公勺,或许能对缺乏公筷意识的人产生影响,也能让想用的人省去“情面”上的苦恼。
合餐不使用公筷公勺会增加传染病感染风险,这绝非危言耸听。国家副食品质检中心曾就使用公筷情况对菜品进行菌落检测,结果显示不使用公筷,食物上的菌落最高可增加909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密云医院急诊外科医生高巍表示,使用公筷不仅有助于疫情防控,还能有效防止被病毒病菌传染。
中国人民大学从事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的潘桐博士表示,“推行公筷公勺是符合卫生要求和文明理念的大势所趋。要全面实施公筷公勺制度,需要相关部门、餐饮机构和消费者共同努力。其中,对消费者公筷意识的培养最为核心。只有当观念得到扭转,公筷公勺才能成为被广泛理解和接受的‘新食尚’。”这一观点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同,大家纷纷表示要从我做起,养成使用公筷的好习惯。
在这个关键时刻,让我们共同倡导使用公筷,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让使用公筷成为新的生活方式和文明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