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要“扩面”“提质”“均衡”
【代表委员手记】之医疗改革的承德与全国视角
今年工作报告中的“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引起了我深深的共鸣。作为一名身处河北承德的代表委员,我见证了这里医疗改革的发展历程。
承德,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常常为了看病奔波于北京与承德之间。但现在,随着京津冀合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承德人开始选择在本地就医。这一切的变化,源于2016年北京与河北两地卫生部门与承德市签订的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协议。通过技术合作、人员交流等多种形式,承德的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我们不仅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受益者,也要成为贡献者。近年来,承德大力实施“上医工程”,推动优秀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帮助他们开展新项目、建设新学科。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立,更是覆盖了所有乡镇卫生院。
从承德看全国,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步。许多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仍有待提升。要让患者在基层得到真正的治疗,基层医院能否接得住是关键,而这关键中的关键,在于基层医生的能力与素质。
新冠疫情期间,基层医生展现了他们的价值,成为了“守护百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他们随时在线的线上诊断、及时跟进的线下问诊,让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了及时诊疗。这段经历以及京津冀医疗合作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基层医疗必须做到“扩面”、“提质”、“均衡”三者兼顾。
“扩面”不仅仅是加大投入、完善设施,更重要的是提升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基层医生作为全科医生,需要既能处理小病,又能及时发现大病征兆,及时转诊。他们对这一要求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提质”意味着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这需要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选派业务骨干下沉、基层人员进修学习等方式,实现从“输血式”支援到“造血式”帮扶的转变。
而“均衡”则要求统筹推进各级医疗机构项目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间的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
因地制宜打好基层医疗的“扩面”、“提质”、“均衡”组合拳,用心守护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一公里”,实现从“看病方便”到“看得好病”的提升,是我们的目标。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承德市政协副主席、承德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但我有信心通过我们的努力,实现更好的“医疗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