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嘉班纳事件怎么回事
杜嘉班纳(Dolce & Gabbana,简称D&G)的辱华事件,是一场因品牌宣传视频及创始人辱华言论而引发的舆论危机。这场事件的全过程充满了波折和争议,具体细节如下:
一、争议广告引发质疑
2018年11月,D&G发布了名为《起筷吃饭》的广告片,为上海大秀进行宣传。在这段广告中,亚裔模特以夸张的姿势用筷子吃披萨和意大利面,而旁白则使用中式英语发音,将筷子称为“小棍子”。这段广告被认为刻意丑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布后迅速引发中国网友的质疑,质疑其存在种族歧视和刻板印象。
二、创始人辱华言论曝光
争议不断发酵后,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向D&G的创始人之一Stefano Gabbana提出质疑。他并未道歉,反而发表了一系列辱华言论。他称“中国是屎一样的国家”(The country of shit is China),并贬低中国文化。相关聊天记录被曝光后,事件全面升级。
三、明星抵制与大秀取消
这一事件引发了中国明星和模特的集体抵制。陈坤、章子怡等艺人宣布退出原定于11月21日的上海大秀。由于艺人的抵制和舆论的压力,主办方被迫取消活动。共青团中央等官方账号也表态强调“尊重中国是底线”,进一步推动了舆论的发酵。
四、品牌道歉与市场反噬
在舆论压力下,D&G发布了道歉视频。其道歉被批评为缺乏诚意。中国消费者发起抵制行动,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全面下架其产品,线下门店也遭受冷遇,客流骤减。这一事件导致D&G在华市场份额大幅下滑,成为其在中国市场的重要转折点。
五、后续影响与法律纠纷
2021年,D&G因这一事件起诉了最早揭露此事的时尚博主“Diet Prada”,指控其诽谤并索赔万欧元。这场法律纠纷引发了国际关注。而博主的反歧视立场也再次受到公众的支持和关注。
这一事件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文化歧视、傲慢态度以及公关失败。广告内容强化西方视角下的刻板印象,贬低中国饮食文化;创始人的辱骂言论暴露品牌对中国市场的轻视;从“盗号”搪塞到敷衍道歉的处理方式,加剧了公众的不满。这一事件至今仍是国际品牌在华“辱华翻车”的典型案例,被作为企业文化和危机公关的反面教材。这一事件也提醒了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需要更加谨慎和尊重当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