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157万买到凶宅
四川男子向某,通过知名的链家房地产经纪公司,以一百五十七万元购入了一套二手房。本以为能够安居乐业,却不料在入住后从邻居口中得知,该房屋曾发生一起令人忌讳的“非正常死亡”事件,被普遍认为是“凶宅”。对此震惊的向某,决定与房东协商退房事宜,但却遭遇拉黑,维权之路艰难。而链家方面则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此事使得向某的维权之路陷入僵局。
案件的核心信息在于购房经过。向某购房时,作为中介的链家并未筛查出房屋的这一敏感属性,而房东也未曾主动披露相关信息。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房东必须如实告知房屋是否发生过“非正常死亡事件”,房东却选择了隐瞒实情,这一行为涉嫌欺诈。
向某因此事已采取法律行动,以“故意欺诈隐瞒构成严重违约”为由,将原房东及四川链家一并告上法庭,要求撤销合同并赔偿损失。成都市锦江区法院已受理此案,正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链家方面表示,他们将按照流程回购房屋并退还佣金,但这需要等待法院确认房屋的“凶宅”性质后才能推进。而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法律认定,需要通过司法程序来确定“凶宅”是否构成合同撤销或违约赔偿的依据;二是中介责任,作为专业机构的链家,是否尽到了应有的房屋背景调查义务,也存在较大的争议。
在法律依据与维权难点方面,根据《民法典》第148条,如果卖方通过欺诈手段使买方违背真实意愿签订合同,买方有权请求撤销合同并索赔。而合同中关于“非正常死亡”的条款,可作为直接证据。但执行难点在于,“凶宅”的司法认定尚无统一标准,需要结合社会习俗及交易习惯来判断。虽然链家承诺回购,但由于流程需要以法院判决为前提,导致维权周期较长。
此事件的社会影响深远。向某因“凶宅”问题导致婚期受阻,反映出此类纠纷对个人生活的巨大影响。公众纷纷呼吁,应该加强中介机构的信息筛查责任,制定更为严格的行业规范,尤其是关于“凶宅”披露的规定。
目前,此案仍在审理中,后续进展引人关注,它将为“凶宅”交易纠纷提供一个重要的司法判决参考。向某的遭遇虽令人同情,但此案的审理结果将对未来类似纠纷的解决提供重要依据,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