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人间后台介绍
覃辉:从“天上人间”到商业帝国的兴衰史
追溯覃辉的商业起步,要数到1994年。那时的他通过铁矿石贸易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随后的1995年,他接手了北京长城饭店内的歌舞厅,将其华丽转身为高端夜总会“天上人间”。这个转变,不仅是他商业智慧的体现,更是他资本网络的起点。
覃辉的资金来源颇为多元,其中包括向首都机场原总经理李培英借贷的180万美元。有军队贸易公司为此笔款项担保,这为他后续构建庞大的资本网络奠定了基石。
“天上人间”成为覃辉的舞台,他与权贵之间的交流,使他在短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从建设银行原行长张恩照处获得的6亿元贷款,使他成功收购通信、传媒等企业,构建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卓京系”。夜总会成为政商资源交换的平台,各色人物在此交流,彼此之间的资源交换使其成为京城瞩目的焦点。
在内部管理上,“天上人间”展现了奢华的一面。场地面积广阔,装修豪华,配备顶级音响、红木家具及全自动点歌系统。其消费门槛极高,单包间最低消费数千元,洋酒售价更是高达数万元。这样的设定确保了其客户的层次和独特性。服务员需要经过严格筛选,不仅要具备外貌和才华,还需掌握外语能力。而其中的陪侍人员更是能够与客人深入交流政治、经济等话题。内部的等级制度也反映了这一场所的隐秘规则。如曾经的“四大花魁”之首梁海玲的个人资产超过千万,显现了陪侍人员的高收益与高风险。
没有哪个商业帝国能够永远繁荣。“天上人间”也不例外。随着覃辉依赖的政商关系网的崩塌,特别是李培英、张恩照等关键人物的落马,他的资本链遭受重创。2010年,在北京警方打击嫖娼的专项行动中,“天上人间”因涉及黄色业务被查封,标志着其时代的终结。
但覃辉并未就此放弃。他提前套现离场,转战美国继续其资本运作。因违法活动被判刑,虽然实际服刑仅6个月,但这也暴露了他幕后势力的残余影响。
“天上人间”不仅仅是一个夜总会,它更是90年代至21世纪初中国资本野蛮生长、权力寻租的一个缩影。它的兴衰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中灰色经济的膨胀与法治化进程的博弈。覃辉的崛起与陨落,是这个时代最为生动的商业故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