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 杜蕾斯 道歉
喜茶与杜蕾斯的跨界联名营销事件在广告文案上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最终以双方的道歉和整改落幕。回顾这次事件,以下是其详细梳理:
一、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在2019年4月19日,杜蕾斯携手喜茶等多个品牌打造的“419”(取自英文“for one night”的谐音)主题营销活动正式启动。发布的互动文案中却包含了一些性暗示的元素,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些文案如“第一口最珍贵”、“今夜一滴都不许剩”,以及与喜茶相关的“你唇上始终有我的芝士”等,被公众批评为将低俗内容与饮食产品挂钩,让人难以接受。
二、企业的应对措施
面对公众的强烈反响,喜茶和杜蕾斯迅速采取行动。喜茶在4月20日通过官方微博公开道歉,并表示并无恶意,随即删除了引发争议的微博。杜蕾斯也迅速反应,修改了与喜茶、饿了么等品牌的部分广告语,比如将“喂饱每一张嘴”改为“极速送达”。尽管双方采取了补救措施,但此次营销被公众批评为“把恶俗当有趣”,导致两个品牌的口碑严重下滑。喜茶被网友戏称为“跨界作死典范”,而杜蕾斯长期积累的“文案标杆”形象也受到了严重冲击。
三、公众舆论与监管部门的反应
网友对此次事件纷纷表示不满,指责文案突破底线,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认为品牌为追求话题性而牺牲社会责任感。随着舆论的发酵,监管部门也开始关注此事。2019年4月23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表示,将把此类“软”内容纳入专项整治范围,强化对低俗营销的打击力度。
四、总结与反思
此次事件给相关品牌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品牌在营销活动中过度追求话题性,而忽视社会影响是不可取的。杜蕾斯与喜茶的联名活动未能平衡创新与公序良俗的关系。该案例成为企业营销的经典反面教材,提醒品牌在策划联名活动时,不仅要追求创新和话题性,更要严格审核内容的合规性,避免触犯广告法对内容禁令的红线。未来,品牌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应更加注重社会责任,以尊重公众审美和价值观为基础,创造有价值的营销内容。
这次事件是对品牌营销策略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一次深刻的警示。品牌在追求创新和发展的必须时刻牢记社会责任,尊重公众的利益和价值观,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