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服务精细管理促清明节更清明
北京的清明时节,缅怀先人、祭扫逝者的传统氛围浓厚。3月27日,全市迎来了清明祭扫服务启动以来客流最多的一天,全市231处祭扫点共接待群众24万余人,疏导机动车7万余辆。周末的两个高峰日,各扫墓点秩序井然,全市清明扫墓人数达43万余人。
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北京市各殡葬服务机构积极倡导文明新风,确保清明祭扫安全有序。八宝山人民公墓与八宝山革命公墓作为典型的代表,展示了人性化的关怀与责任担当。八宝山人民公墓推出了多项便民惠民措施,包括提供描碑毛笔、油漆等用品,共享水桶、刷子以及共享轮椅等,为特殊群体增设应急绿色便捷通道。公墓还开展了代祭服务,为不能到现场的家属通过网络和电话预约提供基本代客祭扫服务,这一举措既有助于疫情防控,也缓解了交通压力。八宝山革命公墓则打造了一站式“50米服务圈”,为家属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展现了公墓用心服务的积极态度。
清明祭扫的核心在于精神与内心的表达。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北京市各公墓不断创新祭扫方式,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八宝山人民公墓推出的水溶祭祀、时空信箱等新型祭扫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全市68家公墓也开通了微信公众号预约系统,实行预约祭扫,确保祭扫有序进行。各公墓发出“五严禁”祭扫倡议,提醒市民遵守文明行为规范。
在清明祭扫中,安全第一。各公墓在坚持严格管理的将疫情防控作为重中之重,人防、技防、物防多方发力,积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确保清明祭扫安全。党员干部应当带头遵守疫情防控要求,传播低碳环保理念,将追思缅怀与弘扬优教家风结合起来,做到健康、安全、文明的祭扫。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如何让清明节更加“清洁而明净”已成为每个人需要深思的问题。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我们应当以文明、安全的方式缅怀先人,让清明节真正回归其本质。我们也要认识到移风易俗工作的复杂性,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共同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安全的清明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