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狂是职场心理的变态者吗
作业狂是一种心理现象吗?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深思。无疑,“作业狂”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也在悄然透支着自身的健康,甚至逐渐演变为情感的缺失。
曾经,在许多国家的词典中,“作业狂”一词被视为褒义词,或者至少不被视为贬义。许多公司老板和单位领导更是将“忘我作业”视为为公司带来效益的优秀员工典范。这些“作业狂”往往被树立为“先进典型”,成为公司或团队的骨干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教授却指出,“作业狂”其实是一种心理变态。这种心理现象在各单位的低中级管理人员中尤为普遍。与热爱工作的人不同,“作业狂”并不真正热爱自己的工作,他们难以从工作中感受到快乐,而是出于某种“心理摆脱”而拼命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常常强迫自己追求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失误便感到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同时拒绝他人的帮助。
相比之下,真正热爱工作的人能够从工作中获得乐趣,面对失误时不会过分自责或沮丧,而是能够灵活地调整策略、改正错误,并注重与同事和上司的协作,人际关系相对和谐。显然,“作业狂”的作业量和压力虽然巨大,但工作效率和质量却远不如真正热爱工作的人。
面对这种情况,专家们建议,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作业狂”的征兆,首先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措施减轻工作压力和减少工作量。制定一个具体的工作日程表,明确列出所有的工作任务和时间,然后考虑哪些任务可以放弃或暂时搁置,哪些可以交给别人或与他人合作完成。重视提高工作效率,并请家人或同事进行监督。
培育一些与工作不相关的业余爱好,丰富业余生活,也是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如果情况严重,不妨寻求心理医生的科学治疗。专家们的发现表明,“作业狂”的产生还可能与其童年时期的教育密切相关。
在“作业狂”中,有八成以上的人在童年时代接受过来自望子成龙的父母过于严格的教育。在这样的家庭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一旦孩子稍有闪失便会遭到批评甚至重罚,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孩子心理上出现障碍。这些孩子在长大后极有可能成为“作业狂”。
为了缓解压力和疲劳,每天为自己留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做简单的体操或仅仅是深呼吸。这是照顾自己所需的时间,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视。不要把烦恼带到床上,把任何烦恼带到睡眠中都是不明智的。如果出现体力上的透支,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B、镁和钙。还可以泡个澡,在水中滴入柠檬或薄荷精油,以减轻疲劳。要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方式,把手头上的事情分成四类:立刻要做的工作、可以缓处理的工作、根本用不着动手的工作和可做可不做的工作。学会放弃不必要的任务,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平衡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