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胰岛素抵抗治疗方案
解读糖尿病治疗多年不达标之谜
有一位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的经历引人深思。她患糖尿病已有七年之久,伴随着肥胖和高血压,曾经服用过多种传统药物,如二甲双胍和拜唐苹等。起初,血糖控制得还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越来越不理想,最终不得不依赖高剂量的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仍不稳定。
这并非个例,大约95%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属于2型糖尿病,其根本病因在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不足。胰岛素抵抗贯穿2型糖尿病的整个病程,传统糖尿病用药大多以控制血糖为中心。初期降糖效果良好,但随着病史的延长,药物剂量不断加大,降糖效果却逐渐减弱,医学界称之为药物继发性失效。这是因为传统药物未能解决“胰岛素抵抗”这一根本问题,过度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糖,导致体内胰岛素提早枯竭,药物也全面失效,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降糖方法。
那么,如何打破这一僵局?理想的治疗方案应该直击2型糖尿病的病因减轻胰岛素抵抗。这需要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同时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持久稳定地控制血糖并全面降低各种血管并发症。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的出现,实现了这一目的,将糖尿病治疗从单纯降糖提升到综合治疗。
太罗是罗格列酮类药物的后起之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获得国家专利,是国际先进水平的糖尿病药物。太罗通过保护胰岛B细胞、复活自身胰岛素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以达到全面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代表当今糖尿病综合治疗的趋势及理念。在不同阶段的2型糖尿病治疗中,太罗都可以作为基础用药全程使用。
在糖尿病发生前期和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伴随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此阶段采用既能降低血糖又可提供大血管保护作用的药物(如太罗类)较单纯降低血糖的药物有更大的益处。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太罗也可以和其他降糖药物联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太罗的临床应用必须个体化。在使用之前,医生必须了解患者的血糖情况、体重和用药史,并排除其他用药禁忌。
糖尿病治疗多年不达标的原因在于传统治疗方法未能解决胰岛素抵抗这一根本问题。理想的治疗方案应该针对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点进行设计,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的是减轻胰岛素抵抗,持久稳定地控制血糖并降低各种血管并发症。太罗类药物的出现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临床应用必须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