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基层市场,国产内镜将走向何方?
在中国,县域人口占据全国人口的七成以上,县级基层医院亦占据全国医院总量近半数的地位,无疑是医疗服务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扮演着健康守门人的重要角色。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的短缺与分布不均,基层医疗依然是我国医疗体系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设备配置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专科能力建设滞后等难题,一直制约着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已是当务之急。在这样的背景下,“分级诊疗”一词被推至台前。
分级诊疗制度的确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高内镜诊疗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以提高利用效率,是我国当前的重要目标。我国消化道疾病高发,消化疾病的控制和早发现主要依赖早期筛查。以日本为例,早期胃癌的内镜检出率可达七成,相较之下,我国的比例仅为15-20%左右,绝大多数胃癌在发现时已是中晚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另一方面,由于行业技术壁垒高,我国软性内镜市场长期被三家日系企业奥林巴斯、富士和宾得占据,总份额高达九成以上。随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国产替代”相关政策的出台,国内企业如上海澳华内镜开始崭露头角。早在2005年,澳华内镜就推出了电子内镜,打破了该领域进口垄断的格局。由于进口日系企业体量较大,国产内镜市场仍有待突破。要想攻克这一市场,普惠基层或许成为国产内镜的破局之策。
成本,是一个让基层“痛苦”的话题。公开数据显示,日系企业主流的内镜系统价格超过百万元,高昂的价格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普及。奥林巴斯等主要客户的定位主要是三级医院和一小部分二级医院,基层医院的占比偏低。对于国产企业来说,中国制造在成本、主场政策等方面有优势,有望拿下基层医院广阔的内镜增量市场。
为了解决内镜“普惠化”的问题,市场急需一款适配基层医疗的“普惠型”内镜,以满足不同层级的医疗需求。这将赋能基层医院,提升医院常见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的诊疗能力,推动基层健康卫生事业的新发展,实现资源真正下沉。国产内镜企业依托创新资源、创新技术、创新手段、本土管理、高性价比等优势,将更受市场青睐,并有望打破价格壁垒,加速国产替代的发展步伐。
随着内镜诊疗渗透率的提升和技术的发展,内镜市场将迎来进一步提升的机遇。以上海澳华为代表的一众国产内镜企业,有望在普惠医疗的机遇下实现内镜突破,为基层医疗注入新的活力,为百姓健康护航。期待着这一领域的持续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