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服中药学问多
近日,一位患者因服用中药汤剂后病情未见好转而引起了关注。这位患者在煎药前,长时间浸泡并反复淘洗中药,还将浸泡后的水全部倒掉,这样的做法导致许多饮片中的有效成分丢失,从而影响药效。这让我想起了一位素来有洁癖的朋友,她对入口的食物总是淘洗数遍,但服用中药汤剂后身体依然未见明显改善。
在哈医大附属肿瘤医院中医科主任刘志强博士的解读下,我们了解到中药煎煮的学问绝非简单之事。临床数据显示,大多数年轻人和中年人并不懂得如何正确煎煮中药,而仅有约一半的老年人掌握了大致的方法。纠正广大病人的中药煎服方法显得非常必要。
煎药前的浸泡是中药煎煮的重要步骤之一。药材应被冷水漫过并浸透后再煎煮,这样有效成分才能更容易煎出。浸泡时间应根据药材的质地、季节和温度来定。如花草叶类药材可浸20分钟,而根茎、种子、果实及矿石、甲壳类药材则需要浸泡30至60分钟。
煎煮中药的容器选择也至关重要。历史记载中,“银为上,磁者次之”,并不主张使用锡、铁之类的锅煎煮。因为有些药物与金属接触后会发生沉淀、降低溶解度,甚至产生化学反应,产生副作用。目前,陶瓷和瓦罐是较为理想的煎煮容器,而铁锅、铜锅则应避免使用。
煎药用水的选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是最常用的溶媒。用水量应根据药物的重量、体积、吸水能力、煎煮时间等因素来决定。煎药的火候也有讲究,一般先大火后小火,即开始用大火煎沸后改用小火。不同的方剂需要不同的煎煮时间,如治疗外感表证的发汗解表药煎煮时间宜短,治疗虚证的滋补药煎煮时间宜长。
除了煎煮过程,服药的方法也有讲究。饭前一小时服用汤剂较为适宜。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在饭后服,滋补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在睡前服。中药的服用也有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的说法,孕妇也要谨慎用药。服药期间应忌口,避免生冷、腥臭等不易消化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有些人认为中药是“绿色”、安全的,多吃、常吃都没关系。实则不然,“是药三分毒”,中药使用不当或药量过大,同样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配方抓药。
关于中药汤剂的沉渣处理和煎煮儿科中药的注意事项也同样重要。在处理沉渣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保留;而对于儿科中药的煎煮,更应注重药物的剂量和煎煮方法,以确保药效和孩子的安全。
中药的煎煮和服用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只有遵循正确的方法,才能确保药效的发挥,达到治疗疾病、滋补身体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