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建设(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
本报北京讯(本报记者杨彦帆报道)近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疫情防控的重心已从防控感染转向医疗救治。在此背景下,如何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强化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服务保障,成为当前工作的关键。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国家不断调整优化防控政策,基层防疫工作也相应转变方向。过去注重早发现、早隔离,重点防感染,现在则向实施分类分级的健康服务和医疗救治转变。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司司长聂春雷表示,社区和基层医务人员需要摸清合并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的底数,为他们提供分类分级健康服务。
聂春雷介绍,根据年龄、基础疾病、疫苗接种及感染风险等因素,为老年人提供差异化服务。一般人群需加强健康教育,并动员他们及时接种疫苗;次重点人群需加强居家观察,及时提供用药指导;高风险人群则根据需要及时转诊。
为了落实预检分诊、开展分级分类救治,防止交叉感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的建设至关重要。聂春雷透露,截至2022年10月底,全国已建成1.94万个发热诊室(门诊),占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45%。目前正指导各地加快发热诊室(门诊)建设,预计到2023年3月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诊室(门诊)的设置率将达到90%。
面对短期内患者就医需求的增加和职责转变,以及可能的医疗资源和人手不足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否有效应对?聂春雷介绍,各地防控领导机制要发挥作用,为基层提供必要的设备条件,增加基层人力,发挥家庭医生作用,推进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同时积极发挥医联体、医共体的作用。
上海市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朱兰分享了该中心为居家治疗人员提供健康指导的经验。中心建立了热线电话和值班制度,安排专人对接居家治疗感染者的健康咨询工作。中心还充实了家庭医生团队的构成,做好失能和长期照护老人的健康监测。对于需要外出就诊的居家治疗人员,中心与二三级医院主动对接,及时做好救治保障。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西未庄乡中未城村的乡村医生翟大龙表示,乡村医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积极参与了多个防疫战场。目前各地开始采用线上问诊模式进行诊疗,乡村医生也转化为乡镇家庭巡诊小分队负责人,通过网络为患者提供细致的用药指导。
这一转变标志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在应对疫情中的积极调整和进步。《》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原文发表于2022年12月1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