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气温高于北方,为什么却让人感觉更冷
有一种期盼,让人们望穿秋水;有一种寒冷,让人们忘穿秋裤。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全国各地已踏入初冬的怀抱,冷意逼人。
11月26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湖北农业气象专家黄智敏,为我们解读寒冷的奥秘。黄智敏指出,人体的冷感与空气的水分、风速、蒸发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生活中的气象要素紧密交织,可能导致我们对冷感的错觉。
湿冷,比干冷更冷。以武汉和北京为例,尽管北京的纬度比武汉高10度,元月的平均气温也要低7.5℃左右,但人们却感觉北京的冬天没有武汉冷。这是因为武汉的空气湿度大,人体表裸露部分所含的水分更多。水的导热率远高于空气,有利于人体热量的扩散,加之水分蒸发需要消耗人体热量,导致体温下降更快。武汉冬季日照时数较少,缺少阳光的直射,也是人们感觉寒冷的原因之一。
化雪比下雪更冷。民间有句谚语:“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下雪时,冷暖空气相互对峙,通常风速较小,人体表面水分蒸发慢,耗热少。而云层密布的天空,地面虽然会辐射冷却,但云层的逆辐射会将部分热量反馈回来。在雪后天气转晴的夜间,天空无云,地面与近地层空气辐射冷却强烈,使气温比下雪时更低。次日初晴时,雪融消耗空气周遭的热量,还残存的冷平流带来风力,使人体水分加快蒸发,导致体温下降,使人们觉得化雪比下雪更冷。
除此之外,城市与乡村的气温差异也会让我们感受到寒冷。城市内的楼房林立,风小散热慢,加之工厂、居民生活等排热,气温比乡村高。而乡村空旷,空气流通,风速较大,加之绿色植物的蒸腾或水面的蒸发耗热较多,气温便相对较低。当天气由晴转阴,再缓慢降下雨雪,温度降幅较小,人们在生理与心理上容易适应;反之,天气迅速转雨雪,骤然降温,体表相对湿度陡升,人体受风吹急剧蒸发耗热,就会觉得更冷。
寒冷是一个复杂的感觉,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要注意保暖,还要了解气象知识,更好地适应寒冷天气。刘志伟记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