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针对教职人员性侵害未成年人案件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坚决予以打击,并通过终身从业禁止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这一制度在法律、典型案例、执行和立法意义上都有着重要的体现。
法律依据方面,《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针对性侵害未成年人的教职人员的终身禁业制度。这一制度在2022年11月实施的《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中得到了进一步细化,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在典型案例方面,我国已有多起教职人员因性侵害未成年人被判终身禁业的案例。例如,北京海淀法院全国首例教职人员猥亵儿童终身禁业案,以及上海某培训机构钢琴教师姜某某因猥亵多名女童被判刑并终身禁业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警示了其他潜在的不法分子,也表明了我国对此类问题的严肃态度。
在制度执行方面,我国教育机构在招聘过程中必须查询应聘者的违法犯罪记录。一旦发现应聘者有性侵前科,将坚决不予录用。法院在判决生效后会向教育行政部门送达裁判文书,确保禁业令得到有效执行。
立法意义方面,该制度填补了资格刑的空白,对于利用职业便利进行犯罪的人员形成了有效震慑。通过建立“防火墙”机制,我国能够最大限度地预防此类犯罪再次发生。
当前,我国司法实践对此类犯罪采取了“刑事处罚+终身禁业”的双重惩戒模式,体现了从严惩处的司法导向。对于那些敢于触碰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分子,我国法律将会给予坚决的打击,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我国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充分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