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立场与决策背景
创始人多次表态拒用新疆棉
优衣库创始人柳井正在其供应链审查过程中,始终坚守一种立场:那就是“绝不容许侵犯人权”。这一原则在多次公开表态中得以体现,其中在2021年的供应链审查及2024年11月接受BBC采访时,他都明确表示不使用新疆棉花,并认为这一议题被过度化^[2][3][6]^。
供应链调整动机
品牌对外宣称此举是为了避免国际舆论压力,特别是应对西方市场对新疆棉花的所谓“人权指控”。对于新疆棉花存在问题的实质性证据,品牌却并未给出明确的说明^[2][5]^。这种表态引发社会各界的思考,并产生诸多质疑。
二、中国市场反应
消费者愤怒与抵制
当优衣库宣布拒绝使用新疆棉花后,大量中国消费者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抵制。他们认为这一决策是对中国市场的不尊重,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强烈的批评声浪,如“吃饭砸锅”“既想挣钱又想诋毁中国”等^[5][6]^。在这种情绪下,部分消费者宣布停止购买优衣库产品,并对其性价比优势提出质疑^[6]^。
舆论与商业矛盾
尽管优衣库在中国持续扩张门店数量^[3]^,但其拒绝使用新疆棉花的立场与消费者的民族情感产生了直接冲突。消费者认为新疆棉花是国家产业实力和民族自豪的象征,因此优衣库的决策被部分消费者视为“站队”的选择^[5]^。
三、新疆棉花产业与官方回应
新疆棉产业现状
新疆棉花产业已经实现了全面的机械化种植,机采率达到了90%,显示出强大的生产效率^[4]^。官方数据强调新疆棉花在质量和生产效率上的全球领先地位^[4][8]^。
协会与立场
新疆棉花协会对优衣库的言论表示谴责,认为其“不可接受”,并揭露了外部势力通过抹黑新疆棉花来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4][8]^。面对这样的局势,中国也加强了反制措施,如对美国的出口管制进行了升级^[4]^。
四、后续影响
优衣库在中国市场面临的舆论风波对其品牌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天津一家运营了11年的优衣库门店宣布将于2025年4月30日闭店。虽然未明确将闭店与新疆棉花直接关联,但可以看出,舆论风波对品牌形象的长期冲击不容忽视^[1][4]^。此事也引发市场观察者对于跨国企业在华策略的重新思考,以及对国际舆论与中国本土情感之间微妙平衡的深入。
优衣库与新疆棉花不仅是一次商业决策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文化、情感、乃至因素的复杂。这一也提醒跨国企业,在处理与中国市场相关的问题时,需要更加审慎和明智地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