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中央商务区自2022年起,开创了一种新型的供冷模式集中供冷模式。这一模式的实现依托于冷热同供管网系统,能在夏季和冬季之间灵活切换,提供供冷和供暖服务。
该模式的运作原理是由集中能源站制备冷水,通过市政管网传输到各个换冷站,再通过末端设备如风机盘管来调节室内温度,从而实现室内温度的精准控制。这一创新模式的实施,带来了许多显著的优势。
这一模式实现了冷暖同网系统。冬季,管网输送90℃左右的热水用于供暖,夏季则输送7-9℃的冷冻水用于供冷。这一系统通过换热站与换冷站轻松完成模式切换。末端设备支持用户自主调节温度,使得室温可以稳定控制在26℃左右,为用户提供了极高的舒适度。
集中供冷模式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对于2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集中供冷的建设和使用成本低于单独安装空调机组。一般商业建筑的成本与自建空调相当,但可以节省机房空间、冷却塔占地及电增容费。对于住宅用户,未来计划推出的按面积或冷量收费的模式,定价也不高于公建用户,这将为住宅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
该模式还具有环保效益。预计供冷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后,每年可减少约12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1万户家庭空调年碳排放量。南部能源中心升级冰蓄冷系统后,可以利用夜间低谷电制冰储冷,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并平衡电网负荷,为济南的环保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该模式的推广计划正在稳步进行。目前,已经覆盖了CBD片区的办公楼、酒店、商业综合体等约21万平方米的公建用户。未来规划是到2023年新增50万平方米的供冷面积,远期目标更是达到220万平方米。还计划根据需求投运北部能源中心。对于高端住宅用户,也在考虑推广集中供冷模式,但需要进一步优化收费模式,结合舒适性和节能性进行综合考量。
集中供冷模式的应用并非无懈可击。它的适用性主要集中在高密度商业聚集区,通过规模化运营提升能效。类似成功案例有深圳前海、广州大学城等。对于低密度建筑或需求分散的区域,可能因能耗较高而需要审慎推广。济南当前的试点也表明,该模式在集中化、高需求的场景下更具可行性。
济南市的集中供冷模式是一项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项目。它在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的也带来了显著的成本和环保效益。虽然还有一些挑战需要克服,但它的潜力和优势已经得到了初步的证明。随着模式的进一步推广和技术的不断优化,相信集中供冷模式将在更多的场景中得到应用,为更多的用户带来便利和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