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4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已降至7590亿美元,相较于2013年的峰值,这一数字缩减了超过42%。这一系列的减持行为背后呈现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特征与影响。
一、减持现状
从规模变化来看,中国的美债持有量自2013年的高点1.32万亿美元持续下滑。在2024年全年,中国累计减持了574亿美元,而在2025年4月单月就减持了450亿美元,这一数字创下了自2009年以来的新低。目前,中国已经退居日本之后,成为美国的第二大海外债权国。不仅仅是中国,日本、英国、法国等11国也在同步减持美债,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抛售趋势。在2024年,日本减持了273亿美元,英国减持了441亿美元,而在2025年4月,中日两国的减持总量达到了惊人的1050亿美元,这一数字占到了美国月度国债发行量的35%。
二、核心动因的
在中国减持美债的核心动因时,我们发现这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决策结果。中国外汇储备策略正在转向多元化布局。黄金储备连续39个月被增持,且在2025年3月达到了惊人的2311吨,相较于2018年增长了高达80%。非美元资产(如欧元、日元、英镑等)的配置比例也在持续提升。中国的境外证券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2015年的2630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7850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了惊人的12.9%。除了资产配置调整外,风险规避需求也是重要的动因之一。美国国债规模的持续扩大、美债市场流动性危机的频发以及美元长期面临的贬值压力与信用风险上升等因素都在推动中国调整对美债的持有量。
三、潜在影响的展望
中国减持美债的行为无疑将带来一系列的潜在影响。对美国而言,这一行为无疑会推高美债收益率,增加美国融资成本。这也可能迫使美联储启动“隐性QE”,通过降低月度赎回上限来维持市场流动性。这也可能加速美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占比的下滑。对于中国而言,这一行为将降低外汇储备对美元单一资产的依赖,增强应对金融制裁的韧性。这也将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进一步扩展。短期内,中国需要应对美债抛售引发的市场波动以及中美经贸摩擦升级的风险。
这一减持进程不仅仅是中国调整外汇管理战略的系统性布局,更是全球经济格局重构的反映。这也揭示了美债作为全球安全资产的信用基础正在逐渐弱化。在这一进程中,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经济的重塑与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