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山东英才学院发生了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争议。该学院以“爱校费”的名义,向每一位毕业生强制收取了10元的费用。最初,校方坚称这是一项“自愿捐款”,旨在用于建设校园纪念设施。学生们却表示,这项费用与毕业流程紧密相连,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质,并非所谓的自愿。这一立刻引起了公众的广泛讨论和质疑^[1][2][8]^。
争议的核心首先在于费用的“自愿性”与实际操作中的“强制性”之间的矛盾。尽管校方反复强调这是自愿的,但部分辅导员在传达时明确要求每位毕业生必须缴纳,这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2][8]^。这种模糊自愿与强制界限的做法,在其他地区的学校也有出现,比如以“纪念品回馈”等名义进行的类似行为^[3][6]^。
收费程序的透明度也受到了公众的质疑。学生并未被告知这笔费用的具体用途,资金的收支情况也未进行公示,这加剧了公众对资金流向的疑虑^[1][4][8]^。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小额费用,也会因为缺乏透明度而引发公众的不信任。
以“爱校”为名进行的捐赠也引发了道德绑架的争议。有人认为,这种做法将情感量化,甚至可能损害学生对母校的认同感^[5][7]^。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而这种情况下的收费行为,似乎与教育的初衷相悖。
面对这些争议,山东英才学院最终承认了执行中的偏差,宣布退款并停止相关活动^[2]^。教育部门也开始加强对学校收费的监管,明确禁止与招生、毕业挂钩的强制捐赠行为,并要求学校收费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3][7]^。社会舆论也呼吁通过法律手段提高乱收费的成本,更好地保障学生的权益^[4][6]^。
强制收取“爱校费”的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其本质是一种违规收费行为,既违背了教育的公益性,也损害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学校应该通过提升服务意识和教育质量来赢得学生的认可,而不是依赖行政强制手段。公众监督和制度约束的结合,是遏制这种现象的关键^[3][7]^。希望通过这次的反思和教训,我们能更好地保障教育的公平和公正,维护学生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