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及注释
杨花落尽,子规啼鸣,听闻友人被贬龙标,穿越五溪的遥远。我将自己的愁思寄予明月,愿它伴随你直至遥远的夜郎。
注释:
1. 左迁:古代以右为尊,左迁即贬官。
2. 龙标:借指王昌龄的所在地,唐代县名,今湖南洪江一带。
3. 杨花:象征暮春景象的柳絮。
4. 子规:啼声哀切的杜鹃鸟,常渲染离愁。
5. 五溪:湖南西部的五条溪流,这里代指偏远之地。
6. 夜郎:一说为湖南新晃县,并非贵州的古夜郎国。
二、创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在听闻好友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被贬至龙标县尉后所作,大约在天宝年间(742756)。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还抒发了对仕途坎坷的感愤。
三、诗歌赏析
意象与情感: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以杨花和子规的暮春凋零之景烘托出凄凉的氛围,暗喻友人漂泊的悲伤。后三句通过“五溪”、“明月”、“夜郎”等意象,将深厚的关切之情与贬谪之路的险远相结合,凸显对友人的深深牵挂。
艺术手法:
1. 奇崛想象:将“愁心”托付给明月,超越时空传递深情,使无形的情感变得有形。
2. 语言凝练:仅四句诗就完成了景色描绘、事件叙述和情感抒发的三重表达,体现了李白诗风的高度浓缩。
四、版本差异
在末句中,“随风直到夜郎西”的版本在某些文献中也有“随君直到夜郎西”的记载,部分学者认为“随君”更贴切地体现了友人远行的主体性。
五、后世评价
这首诗被誉为“千古绝唱”,其中“我寄愁心与明月”二句尤为被人们所称道,展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风格。杨花与子规的意象,以及明月的寄托,都成为了人们口中传颂的经典。李白的关切之情,通过诗的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他的深厚友情和卓越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