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在中牟县的一次过程中,由于马队踏入了农田,毁坏了百姓的庄稼。面对这样的情况,中牟县的县令心急如焚,他毅然决定拦下庄宗的马进行劝谏。他希望庄宗能意识到践踏农田的后果,保护百姓生计。庄宗对此愤怒不已,不仅大声呵斥县令退下,甚至准备将其处以死刑。
在这关键时刻,乐工敬新磨站了出来。他眼见县令无辜受责,便带领一群伶人迅速追上县令,将他带到庄宗面前。敬新磨反其道而行之,他用一种讽刺的口吻质问县令:“你身为县令,难道不知道天子喜欢的是什么吗?为何还要纵容百姓耕种田地、缴纳赋税?你为何不让他们忍饥挨饿,把这片土地空出来供天子驰骋?你这样的行为,实在该死!”他说完后,还假装请求庄宗立刻执行死刑,其他伶人也纷纷附和。
庄宗听后先是一愣,然后大笑起来。敬新磨的反讽劝谏,以及伶人们的配合,成功地把一个紧张的场面转化为了一种幽默的情景,也使得庄宗的怒气消弭于无形。在笑声中,庄宗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终赦免了县令。
这个故事展现了敬新磨的智慧和勇气。他运用反讽的方式,巧妙地指出了庄宗行为的失当之处。他也借助伶人的力量,将一场可能的冲突化解于无形。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运用智慧和幽默比直接的劝谏更能达到目的。
关键词注释:
“畋猎”:指打猎活动。
“切谏”:恳切地劝谏。
“亟行刑”:立即执行死刑。
“伶人”:古代的乐官或戏剧演员,他们通常具有一定的才艺和表演能力,能够在关键时刻运用自己的技能化解危机。如需更详细的文言对照,可参考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