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的辉煌历程
铅酸蓄电池,这款有着悠久历史的二次电池,自1859年由法国物理学家Gaston Plante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150多年的辉煌历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可再充电池,堪称电池界的鼻祖。
历经百年沧桑,铅酸蓄电池已发展成为电池产业中的佼佼者,生产量占电池行业总量的半壁江山,更是在充电电池市场中独占七成之鳌头。即便是在欧美日等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铅酸蓄电池的生产和使用依然大行其道。
回顾铅酸蓄电池的150年历史,其技术进步是推动其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从整体发展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的开口式(富液式)蓄电池,内部有流动的电解液。这种电池在充电、放电时会产生气体和酸雾,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容易泄露,不仅污染环境,还对使用者构成一定的危险性。例如,酸液可能腐蚀衣物、灼伤皮肤或损毁设备。而且,由于充电时失水,这种电池需要经常加水维护,使用极为不便。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富液式免维护蓄电池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池充电失水问题。它采用铅钙合金,减小了水分解的速度。在3-5年的使用期限内,这种蓄电池无需补加水。它仍需直立安装,充电时仍有少量气体和酸雾溢出,主要应用于汽车等车辆的启动。
然后,1971年,美国Gates公司发明了吸液式超细玻璃棉隔板技术,即阀控式蓄电池的AGM技术。这一技术的实践应用,解决了电池内部氧气的复合循环问题,使铅酸蓄电池实现了密封不漏液的梦想。这一创新结束了铅蓄电池开口的时代,开启了铅蓄电池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阀控密封免维护蓄电池利用吸附式AGM隔板和气体再化合原理,使充电过程产生的氧气在电池内部再化合为水。其密封结构解决了电池漏酸、腐蚀、维护等问题,大大提高了电池性能。
我国从九十年代开始研制和生产阀控式密封免维护蓄电池。这种电池可以任意位置安装,无酸雾溢出,不污染环境。它与电子元器件可安装在一起,无需单独的电池房间,而且蓄电池寿命长达20年。还有一种胶体电池,它利用二氧化硅与稀硫酸形成凝胶电解液,使电解液呈不流动状态,达到与AGM同样的效果。
如今,开口式铅酸蓄电池因环保和安全性问题已被列为淘汰产品。我们生产的电池是先进的阀控密封免维护蓄电池,环保、安全、高效,是新一代电池技术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