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间的慈菇种植奥秘时,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作物的生长环境至关重要。慈菇喜好湿润,选择排灌便捷、土层深厚肥沃的沙围田进行种植是理想的选择。这样的田地不仅能保证慈菇生长所需的水分,还有助于其茁壮成长。
在种植前,底肥的铺设也是关键一步。农户们通常会在每亩田地施用绿肥2500公斤或猪牛粪1000公斤作为基肥。这一环节完成后,便静待一周,等待土地的滋养与慈菇种子的相遇。
采集慈菇苗时,选苗的标准也颇为讲究。粗壮的苗,带有三片绿叶,高度约25厘米,是最理想的选择。在选苗的过程中,超出部分的叶片(包括叶柄)需要被割去,同时摘除老根、老叶,为慈菇的生长做好前期准备。
谈及第一批菇苗的采集,菇农亲切地称之为“菜”。这些在8月上中旬(“立秋”前后)采集的苗,由于种植时间较早,生长快、苗大粗壮,约占总苗量的80%。采完第一批苗后,需要追肥一次。约15天后,第二批苗“洗地”便可以采集。这批苗约占剩下的20%。如果种量大,苗源不足,还可以从“菜”中采第一次分蘖苗种植,这些苗被菇农称为“新兜”,一般在9月20日前完成种植。
种植慈菇的时间也有讲究,通常在8月8日至9月20日进行。在种植过程中,株距21厘米、行距50厘米,每亩大约种植6500株。对于田面的要求也十分严格,需要平整、有浅水,并挖好排灌坑。种植时要求浅插,这样有利于苗早生快发。每隔一行假植2~3株备用苗,以便及时补缺,确保全田都是生机勃勃的慈菇苗。
慈菇(学名SagittariasagittifoliaL.),又名茨菰、慈菇、燕尾草、白地栗等。它是泽泻科慈姑属的一种植物,其果实可以食用,口感略带涩味。慈菇富含淀粉、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它原产于中国的华中、华南等地区,通常生长在浅水沟、溪边或水田中。这种植物的种植过程虽然复杂,但正是这些精心照料和严格管理,才使得慈菇得以成为一道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