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国”之说的提出与传承
早在上世纪初,中国学者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指的是中国、印度、埃及和小亚细亚。随着考古学的进展,中国学者将小亚细亚改为了古巴比伦。这一观点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得到了日本的认同,几乎原原本本被采纳。
欧美学界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美国学者威廉麦克高希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以及中国是世界上五大文明发源地。与此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也提到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的肥沃大河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这其中,中东文明包括了两河文明与尼罗河文明,而欧洲文明则以古希腊为代表。
关于古希腊文明的起源,欧洲考古学界也有深入的。1894年,伊文思爵士的发现使克里特岛成为了希腊文明的早期代表。也有学者考证指出,克里特文明源于中亚,属于中亚先民移民于克里特。换言之,古希腊文明的源头可能是在美索不达米亚。
尽管西方学者后来更倾向于使用“文明起源”而非“文明古国”的说法,因为某些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孕育了多个文明古国并影响了大片区域,难以单一地以某一文明古国来概括。但不可否认的是,梁启超的“四大文明古国”之说在国际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
至于这一观点提出的背景,可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早在1900年,甲骨文还未被解读,商朝的存在也受到质疑。直到梁启超去世的1929年,印度河流域才有考古证据,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也刚露出苗头。一个非历史专业的学者梁启超能提出这一观点,或许只能归功于他的超前眼光。如今对于“四大文明”之说,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一观点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梁启超的观点。这一观点被提出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同,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