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吧表演到竞技体育的华丽转身钢管舞的独特历程
作者:澎湃新闻
提及“钢管舞”,许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带有某种性感色彩的表演。在今日,这项运动已在从业者的努力下,逐渐展现出其更为丰富和深层的内涵。近日,在天津举办的2018年钢管舞世锦赛上,中国选手的出色表现更是让全球目光聚焦于这项运动。那么,钢管舞是如何从酒吧表演一步步走向竞技舞台的呢?让我们一竟。
世界钢管舞联合会***凯女士,是这项新兴“体育项目”的最初创造者。她告诉我们,钢管舞不仅是一项表演,更是一种让她勇敢面对生活的力量。回想起自己刚开始练习钢管舞的时候,凯的初衷很简单,只是想为生活增添一些新鲜感。当她踏入培训班时,眼前的景象却与她的想象无异大多数人与她一样,或为表演,或为赚钱,而非真正喜欢这项运动。
凯意识到,要想改变人们对钢管舞的认知,必须对其进行改造。于是,在某个平凡的午后,“灵光一现”,她决定将钢管舞改造成一种以健身为主要目的的体育项目。这一改变看似简单换上短裤和运动背心,调整动作以更接近体操但实则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凯决定勇往直前。
即使身患癌症,钢管舞成了她对抗生活艰辛的工具,帮她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在凯看来,钢管舞的力量在于它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能给人带来力量和勇气。“当你完成一些惊艳的动作时,你会感到惊喜,会相信自己也能做到。”她说。
出乎她意料的是,推广这门新兴运动的进程比她预想的要顺利得多。尽管最初健身房老板对她的想法持反对态度,但仅仅两年后,就开始有健身房引进钢管舞这一“项目”。很快,这项运动被发展到其他欧洲国家,随后漂洋过海,来到了遥远的中国。
中国选手柯宏的经历也说明了钢管舞的变迁。他在酒吧打工时接触到钢管舞,原本只是为了赚钱而学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自己真正喜欢上了这项运动。在天津举行的2018世界钢管舞锦标赛上,他凭借出色的技巧获得了男单组的冠军。他的双手满是粗糙的皮肤,这是练习钢管舞的印记,也是他努力的证明。
“新型钢管舞”或可类比于艺术体操,但又有其独特之处。表演者可以选择各种风格的服装和舞台布景来烘托气氛。但最终,获胜的关键还是在于表演中所展现的动作技巧。
从酒吧表演到竞技体育,钢管舞走过了16年的历程。在这一进程中,无数从业者、爱好者付出了努力与汗水。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钢管舞的价值和魅力。如今,这项运动正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像柯宏一样的选手在钢管舞舞台上展现他们的才华和魅力。在高低错落的钢管之上,舞者如柯宏般矫健的身姿,演绎着一场场视觉盛宴。他们在此进行的攀援、翻滚和旋转,无不考验着舞者的毅力与技巧。对于外人来说,这些训练过程中的艰辛和付出,仅从旁观者的角度便可见一斑。
对于柯宏这样的专业舞者而言,身上的淤青、老茧甚至是伤口,都成为了他们舞蹈之路上的无声见证。每天的训练都是汗水与泪水的交织,即使在地铁上,他的腿都在发抖、疼痛。但正是这样的坚持,让他们能够在钢管上舞动自如,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舞蹈魅力。
在竞技钢管舞的世界里,有一个令人振奋的故事。这项运动自诞生以来,就仿佛带着一种“原罪”,总是与酒吧、娱乐等场所紧密相连。柯宏坦言,在最初几年,他都不敢轻易透露自己的职业,因为很多人对此存在误解。
袁标作为最早将竞技钢管舞引入国内的推广人之一,始终坚信这项运动的潜力。2011年,他创立的中国钢管舞锦标赛在天津举行了首届比赛,尽管遭遇场地被临时取消的困境,但他们依然坚持将比赛移至学校操场进行。这一路走来,袁标所经历的艰辛可谓一言难尽。
类似的故事在欧洲也发生过。十年前,一项钢管舞赛事在东欧某国举办,却因被指控有伤风化、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而被警方勒令停办。幸运的是,一位政治人物的妻子也从事这项运动,她通过个人关系让比赛得以进行。如今,时隔16年,人们对于钢管舞的刻板印象已经有所缓和。
柯宏现在也可以大方地介绍自己是钢管舞教练,他甚至在上海开了一家钢管舞工作室。一位来自贵州的女生辞去了家乡的工作,来到他的工作室学习,计划学成后成为一名教练。
为了消除外界的偏见,袁标特意为“竞技钢管舞”起了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名字缘杆。这个词源自中国古代杂技,听起来更加具有文化气息。今年,为了使得这个项目更加“正规”,“竞技钢管舞”在国内开始了等级考试和教练资格考试。尽管观众对于这项运动的热情还有待提高,但在袁标看来,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在天津举办的钢管舞世锦赛上,中国选手柯宏和黄豆豆分别获得了金牌,但观众席上依然显得较为冷清。门票大多是通过赠送才得以分发。尽管如此,袁标依然坚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接受这项运动,观众的热情也会逐渐升温。
钢管舞作为一项观赏性极佳的运动,同时也有着良好的减肥效果。国内开设钢管舞的学校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最初的3家增长到现在的六七千家。尽管目前还面临诸多挑战,但未来钢管舞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广阔的。
(注:内容仅作为示范文本,新闻报料电话9-20-9为虚构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