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H7N9流感:疫情的背后和传播方式
自2017年年初以来,全国已有多个省份报告了H7N9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关于这一疫情,国家卫生计生委高度重视,强调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尽最大努力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影响。那么,什么是甲型H7N9流感?它的主要传播方式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我们来了解一下H7N9。这是一种甲型流感病毒,属于禽流感病毒的一个亚型。虽然它在禽鸟类的死亡率较低,但一旦经过基因交换后转移到人类身上,其感染者的重症率和死亡率都相对较高。这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H7N9病毒原本属于低致病性感冒病毒,主要在禽间传播。在2006年,美国卫生部公开了首例发生在1988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火鸡身上的病毒记录。而在之后的几年里,人类感染甲型流感H7N9病毒的病例陆续在中国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城市被发现。这标志着该病毒已经开始了全球感染人类的历程。据有关专家表示,从家禽、鸽子中分离到的H7N9病毒与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病毒高度同源。这表明该病毒经基因交换后仍能感染鸡、鸽子等禽鸟。在家禽中,该病毒的致病力较低,感染后通常没有显著症状或大规模患病与死亡。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病毒在活禽市场的检出率最高,而在养禽场尚未检出。目前尚未发现猪感染该病毒。与此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的专家表示,与其他禽流感病毒相比(如H5N1),H7N9病毒较难追查,其在禽鸟间的传播可能无法被及时发现。虽然目前尚未发现人传人的现象,但病毒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尚不清楚。学界普遍认为该病毒可能通过候鸟迁徙带入国内。近期复旦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H7N9病毒可能起源于华东地区。国家卫计委也提醒大众,不排除该病毒存在有限的人传人的能力。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应增强防范意识,加强防控工作。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疫情早日过去,恢复健康安宁的生活。症状
H7N9禽流感在病发初期的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包括发烧、咳嗽和少量痰液。这些症状通常在3至5天内出现。随着病情的进展,它可能会发展为肺炎。如果患者在发烧5天后仍然未能退烧,那么可能在接下来的7至9天内,会在24至48小时内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并可能引发衰竭。这一过程可能伴随心脏、肝脏和肾脏功能的衰竭。从现有的死亡案例来看,从发病到重症再到死亡的过程大约需要7至11天,但也有过程最短至5天的案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并非所有感染H7N9病毒的患者都会发展为重症。
而在中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2013年第1版)》中,对此病的描述更为详细。该疾病潜伏期一般不超过7天,患者通常表现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和少量痰液,可能伴随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对于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常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多数持续在39℃以上,并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伴随咯血痰。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和急性肾损伤等严重病症。
传播方式和高危人群
之前的研究显示,H7N9病毒主要在禽类中传播,但不会导致禽类出现明显的症状。与此相反,H5N1病毒则会导致感染的禽类死亡。这使得追踪H7N9在禽类中的传播变得更加困难。世界卫生组织认为,H7N9病毒“不太可能”引发大规模的人类流感大流行。目前,对于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的医学观察并未发现二次感染的情况。
H7N9禽流感的高危人群主要是与禽类密切接触的人群,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禽鸟活动频繁地区或在禽类处理过程中未采取足够防护措施的人群。由于这种病毒在禽类中的传播难以追踪,因此及早了解和掌握其传播方式对于预防和控制疫情的传播至关重要。虽然目前尚未有确凿证据表明H7N9病毒可以人传人,但对此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病毒感染。针对H7N9病毒的新发现引起了国家卫计委有关专家的关注。根据专家的研究,该病毒可能具备一定的“人传人”能力,这一发现值得引起高度警惕。
香港大学的实验进一步揭示了H7N9病毒的传播方式。实验结果显示,病毒可以通过密切接触实现有效传播,也能有限度地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发现猪也会感染H7N9病毒,但并不会成为传染源。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当前的高危人群主要是从事禽类相关职业的人群,特别是在发病前一周接触过禽类的人群。令人困惑的是,近四成患者并没有明确的禽类接触史。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科学家曾光表示,这部分人群的感染途径尚不清楚。从年龄层面来看,中老年人群是H7N9病毒的主要易感群体,50岁以上病例占78%,60岁以上病例占71%。
对于这一新型病毒,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传播方式和途径。H7N9病毒是甲型流感的一种,但其在传播方式和致病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公众应提高警惕,加强个人防护,特别是高危人群和中老年人群更应特别注意。
为了获取更多关于甲型H7N9流感的主要传播方式以及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我们将不断更新和分享的研究成果和动态,以便公众及时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在面对这一新型病毒时,我们应加强防控意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相信在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应对这一挑战,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