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们常常谈论的一个词汇便是“人心不古”,意指现代人相比古人显得巧诈,似乎古代的民风更为淳朴。那么,人的内心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古朴淳厚呢?
在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两个小故事。宋桓公家中两兄弟,长子兹甫是嫡子,次子子鱼是庶子。按照规矩,兹甫被立为皇太子是理所当然的,宋桓公在临终时也是这个意思。兹甫却主动让位,极力推荐子鱼担任皇太子。宋桓公对此惊讶不已,询问原因。兹甫表示,与哥哥子鱼相比,自己年纪较轻且仁德兼备,更适合做一国之君。宋桓公听后大为感动,泪流满面。但子鱼却坚决拒绝接受,他认为“忠义”是天地之间最高的美德。大家忽视了兹甫让位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更大的忠义。与哥哥相比,兹甫显然更适合做皇太子。最终,兹甫被立为皇太子,宋桓公去世后,他继位,被称为宋襄公。
宋襄公认为哥哥子鱼品质高尚,便封其为司徒,即宋国的最高国防首长。我们常说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弑君三十六,灭亡五十二”,诸侯纷争不断。然而在这个时期,宋襄公兄弟展现出的却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美好画面。不得不说这是难能可贵的!
说到宋国,就不得不提其起源。宋国的祖先是殷商王室。周武王灭商后,秉持着“灭其国不绝其祀”的古代名言,将微子启封于宋地。宋国地位特殊,为一等公国。虞舜后代被封在陈国,夏朝后代被封在杞国。陈国、杞国、宋国被称为“三恪”,恪即尊敬之意。这体现了他们宣称自己并非殷商的掘墓人,而是其继承者。据《左传》记载,“宋乃先代之裔也”,其在周王室中的地位极为特殊,与周王室保持着一种主位关系。每次周王室祭拜宗庙后,都会拿一部分祭品给宋国以示尊重。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战争频繁发生。楚国不顾宋国的实力差距和对等礼仪原则的挑战公然对宋国发起战争。实际上,楚国一直未被中原各国所认可,大家都称其为“楚子”,甚至直接称其为“楚蛮”。在公元前某个具体年份里如泓水之战的故事发生就是典型代表。这个故事不仅描绘了楚人和宋人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对立和冲突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复杂性以及战争带来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挑战。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战争和军事战略战术对战争结果起着关键作用但更根本的是人们面对战争和危机时的道德和道义的选择与判断成为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宋襄公和他的军队的失败与失败后的态度虽然在现代人看来显得过于天真和幼稚但在当时的背景下却反映了古代战争的一种道德观和价值观在当时也被认为是合理的或者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是相对明智的选择宋襄公对于战争的看法和他的对手不同他的理念基于一种对战争的尊重和对手的无歧视尊重生命的价值因此尽管在现代人看来这种战术显得有些落伍甚至愚蠢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是符合当时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体现因此我们应尊重和看待历史事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理解而非简单地嘲笑或批判历史人物的决策和行为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规律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也要注重道德和道义的选择与判断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进步最后我们可以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现实挑战和实现自我发展。"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宋襄公的失败抱以怜悯的态度。他写道:“宋襄公在泓水之战后败给,然而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个谦谦君子,因为他重视国家的礼仪知识。尽管他败了,但他的谦让令人敬佩。”在礼崩乐坏的年代,司马迁认为宋襄公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榜样。对此,《淮南子》也表达了不平之情:“古代战争不杀年幼和年老的人,这是义举。然而在现代,这种行为却被人嘲笑。古代引以为荣的行为,如今却成为耻辱。”
实际上,泓水之战并非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它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其象征性和寓意。历史学者黄朴民认为,楚宋之间的“泓水之战”体现了不同的政治理念和军事策略。宋襄公坚守传统的礼仪之兵,而楚国则采用狡诈奇谋的战斗方式。这场战役标志着自西周以来以“成鼓成列”为特点的礼仪之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的以灵活战术为核心的战斗方式开始兴起。
在“泓水之战”之前,战争以礼进行,古风盎然;而在此之后,战争以诡计取胜,人心不古。从这场战役中,我们可以看到宋襄公坚守君子之道,更重视程序正义。如果程序不公平正义,即使赢得战争也不光彩。而楚国更注重结果胜利,因为胜利者拥有更大的主导权。
我们不应该用现代的角度来看待宋襄公。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祖先们重视诚信、坚守原则的美好品质。这种美好的品质却被狡诈奇谋所践踏。正如《淮南子》所言:“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荣耀,今之耻辱。”我们不但不赞美宋襄公身上残余的崇高遗韵,反而嘲笑他的愚蠢,这确实是人心不古的现象。
观点由网友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发送邮件至以下地址举报:(针对第一段的版权声明)或907991599@qq(针对第二段的版权声明)。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事内容。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