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开设直播并接受打赏的现象,在教育界引发了广泛的争议。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到多个核心争议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思考。
一、争议焦点梳理
教师的职业边界正在被模糊化。教师在工作时间之外开设直播,若涉及到教学相关内容,本无不可,然而一些教师因直播时间过长,或是将直播内容与商业利益挂钩,引发了教学质量下降的担忧。比如重庆某私立学校的教师,在业余时间频繁直播并接受打赏,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质疑。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教师利用学生的形象作为吸引流量的手段,通过拍摄学生日常视频、带货教辅资料或课程获利,被质疑将学生作为“引流工具”。
学生权益受侵害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在直播中,若未对学生正脸进行模糊处理,就可能涉及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和隐私权的问题。家长们也担心教师接受打赏可能滋生利益输送的问题,例如通过暗示或诱导家长“刷礼物”换取特殊关照。这些问题都使得原本纯洁的教育环境受到了挑战。
公众对教师形象的认知也出现了分歧。反对者认为教师的商业化直播行为有损师德,可能向学生传递“重流量轻育人”的价值观。而支持者则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直播分享知识,打破地域限制,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部分直播课程因为互动性强、形式新颖,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现有治理措施回顾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各地教育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策层面,多地教育部门已经明确禁止教师上班时间直播,并要求退回家长打赏。例如重庆荣昌区教委对涉事教师采取了“禁止工作时间直播+退回打赏”的双重处理。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平台和校方也承担起了相应的责任,网络平台加强审核,对违规账号进行封禁、纳入黑名单等措施。学校则强化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平衡主业与副业。
三、未来平衡方向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需要明确未来的平衡方向。需要明确“负面清单”,禁止利用学生形象牟利、工作时间直播、接受家长打赏等行为。也要允许教师通过非营利性直播分享教学经验或公益课程,发挥在线教育正向价值。完善监督机制,建立教育部门、学校、平台联动的举报与核查通道,对违规行为快速响应。并通过行业规范制定,要求教师直播账号备案、标注“非官方教学”等标识以区分身份。
教师直播争议的实质是教育行业数字化进程中职业规范与新兴业态的碰撞。我们需要在保护学生权益、维护教育公平的前提下,教师业余直播的合理边界,让教育在数字化浪潮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