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在时间的舞台上,一场跨越文学与直播领域的对话在2024年8月21日上演。那一天,知名作家李娟走进了董宇辉的直播间,带着她的新书《我的阿勒泰》与大家分享。两位嘉宾围绕写作与生活的话题展开了一场的对话。这场对话却产生了不小的波澜。董宇辉在直播中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热烈赞美李娟的创作特质,指出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欲言又止”与“过度思虑”背后的善良。而李娟则以充满热情的回应称赞董宇辉的赞美,这其中的一些用词却被部分网友解读为不当。李娟在直播中的一些如“结束语”“时间太久”等表达也被部分观众捕捉,甚至有些观众认为她在调侃董宇辉的记录行为时表现出的情商不够高或者与董宇辉的节奏不合拍。
李娟的公开回应解读
关于那场直播中的用词争议,李娟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她解释了自己使用“一坨巨大的赞美”这样的表达背后的原因。作为四川人的她,“坨”这个词语在方言中是一个常用的量词,例如“一坨人”“一坨猫”,并无任何贬义或隐射的含义。她强调这只是个人语言习惯的一种表达,对于网友的断章取义表示无奈。她也坦诚地谈到了自己在直播中的状态。由于事前焦虑多日,初次见面就进入直播状态导致她有些慌乱。虽然随着交流的深入逐渐找到了感觉,但却忘记了身处直播环境中,因此发言有些过于随意。她还承认在直播中多次误解了董宇辉的提问,并在某些时候突兀地打断了对方的发言,对此感到十分愧疚。对于董宇辉本人,李娟表示毫无抵触感,并称赞他是一个有亲和力、感染力强的年轻人。
争议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场对话之所以引发争议,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董宇辉擅长用感性、文学化的方式来表达,而李娟作为作家更倾向于口语化、随流的表达方式。两者的表达风格差异导致了对话中的“不同频”。对于直播这种传播形式,李娟表示自己并不擅长公开演讲,紧张情绪影响了她在直播中的表现。而董宇辉作为职业主播,已经习惯了主导直播流程,两人对直播节奏的掌控存在错位。部分观众过于解读了李娟的方言用词和直率发言,忽略了她的语境和善意。
舆论评价与后续影响
此事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许多支持者认为李娟的回应非常坦诚,她在直播中的表现虽然有些尴尬,但那是因为性格和场景的冲突,无需过于苛责。也有一些反对者认为她在用词上确实欠妥,缺乏对直播受众的敏感性。这场争议不仅反映了公众对文化人物在娱乐化传播场景中表现的复杂期待,也引发了关于跨领域对话包容度的广泛讨论。无论如何,希望这场争议能够成为促进各方理解和包容的契机,未来有更多类似的跨领域对话能够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