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合理低价游”现象的剖析与治理之道
旅游市场繁花似锦,但“不合理低价游”的阴影再次浮现,其背后成因错综复杂,呈现出新的特点。对此现象,我们将从现象特征、成因分析以及治理措施三个方面来深入剖析。
一、现象特征
1. 利益链条隐蔽化
部分旅行社以“零团费”“负团费”为诱饵吸引游客,表面上看起来是物美价廉,实际上却通过购物返佣、自费项目提成等隐性方式来牟取利润,形成了一条“低价引流强制消费利益分赃”的隐蔽链条。比如桂林某旅行社以极低的团费吸引游客,实则通过购物店获利,最终被市场淘汰。
2. 强制手段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言语胁迫,现在还出现了限制人身自由、精神施压等更为恶劣的手段。比如西双版纳的游客被强制关在购物店进行“洗脑”消费,成都导游在大雪天将旅游车停在无人区胁迫购物等案例,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成因分析
1. 市场供需矛盾
旅游企业为了争夺客源,常常陷入恶性价格竞争,而部分游客仍抱有“低价捡漏”的侥幸心理,这种畸形的供需关系正是“不合理低价游”得以生存的土壤。数据显示,选择低价团的游客中,超过60%的人会遇到强制消费的情况。
2. 监管存在盲区
跨区域执法协作不足,如湖北旅行社组织、云南地接社操作的“低价游”案件,就暴露了属地管理机制的衔接漏洞。网络平台成为低价游宣传的新渠道,但监管手段却相对滞后,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得以逍遥法外。
三、治理措施
1. 全链条打击
四川省的2025年专项整治行动就是全链条打击的典型案例,该行动覆盖产品发布、合同签订、导游执业、购物场所等各个环节,重点查处15类违法行为,建立了“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涉事企业最高将面临吊销执照、5万元罚款等严厉处罚。
2. 长效机制建设
除了短期的高压打击,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建立价格指导机制,发布旅游线路诚信指导价,明确成本构成,帮助游客识别不合理的低价;建立信用惩戒体系,将违规企业纳入旅游黑名单,实施跨部门的联合惩戒;加强游客教育,通过典型案例曝光、消费警示推送等方式提升游客的风险意识。
3. 行业生态重构
引导旅行社转向品质化竞争,鼓励开发特色主题游、定制游等新产品,从根本上消除低价游的生存土壤。也需要游客消费观念的转型升级,选择合理的旅游产品,不盲目追求低价。
“不合理低价游”现象的治理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要彻底根治仍需持续努力。我们需要加强跨区域协作,创新监管手段,推动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型升级,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旅游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