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瑰宝,留住历史根脉是中华文明不断前行的坚实基石。为了深入推进这一重要实践,我们必须从理念引领、保护实践、技术创新和多方参与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
一、理念引领:彰显文化遗产的战略价值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我们应当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挖掘和提炼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正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的重要源泉。中央明确提出要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至“守护中华民族根和魂”的战略高度,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人民情怀推进保护工作。
二、保护实践:系统性工程与地方的丰硕成果
在保护实践中,我们注重系统性工程的推进与地方的相结合。重点文物的修复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如山西永乐宫的壁画修复项目,通过“病害”处理、数字化采集和3D打印技术,实现了文物原貌的重现与创新展示。遗址的整体保护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如天祝县对长城遗址的数字化建档和定期巡查修护,以及新疆库车市依托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对古城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我们还建立了常态化巡查制度,将文物安全纳入基层治理体系,有效防止“拆真建假”现象的发生。
三、技术创新: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积极应用数字化手段赋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数字化应用如永乐宫的3D打印壁画、数字还原褪色细节,使文物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多地巡展。我们还注重文物的活化利用,如运城将历史文化融入文创产品、舞台艺术,推动博物馆游热潮,日均参观人数超过0人次。我们还通过国际交流平台如敦煌文化博览会,促进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呼应“一带一路”文化互通理念。
四、多方参与:构建协同保护格局
在多方参与方面,我们积极构建协同保护格局。专业力量如文物修复师、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主导技术攻关,如钟家让团队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保留历代工匠信息。我们鼓励社会共建,基层文保员、志愿者的参与日常巡查,形成全民保护共识。政策保障方面,国家将多项文化遗产纳入保护体系,并强化法律与资金支持,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坚实保障。
通过理念引领、保护实践、技术创新和多方参与等多维度举措,我们让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成为赓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这不仅是对历史责任的担当,更是对未来发展愿景的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