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气温的攀升,许多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出现了下降,甚至回到了正常范围。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患者可以减量或停止服用降压药物呢?针对这一问题,人民网记者特地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血管中心的黄榕教授。
黄教授指出,“高血压的治疗与管理如同逆水行舟,时刻不能放松警惕。”他强调,仅仅因为夏季血压有所下降,绝不能使高血压患者掉以轻心。在评估高血压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血压水平,还需考虑总体的心血管病风险、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以及其他合并的临床情况。即使血压控制得相对较好,若其他方面的状况不佳,仍可能带来潜在风险。
夏季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季节。黄教授表示,由于气温高,人的周身血管会舒张,加之容易出汗,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自然会有所降低。但夏季也存在一些容易导致血压波动的因素。例如,空调室内外温差大可能导致血压波动;高温环境下大量进食冷饮或冷水淋浴也会引起血压急剧波动;夏季睡眠质量下降还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紊乱,进而引发夜间和晨起血压升高。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还可能因血液高凝状态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黄教授提醒,在夏季,高血压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压、心率、血糖、血脂及体重的变化。若血压明显降低并伴有头晕、心悸、胸闷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心内科,咨询并调整降压药物方案。而对于血压变化不大的患者,则不建议随意调整降压药物。
谈及日常生活,黄教授强调,“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控制血压的法宝。”他建议,高血压患者应避免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并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要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合理运动以保持体重稳定。要避免在体温过高或大汗淋漓时进食冷饮或进行冷水浴,可饮用常温糖盐水或温开水。最重要的是,要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及时根据风险水平调整药物方案。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控制血压,更是维护身体健康的关键。(视频制作实习生唐妍双)